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我市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日前,衡水日报社组织记者走进部分乡村,开展调研式采访,深入了解他们在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生动实践。今天,本报特推出“记者乡村行 一线看振兴”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以供全市借鉴。




安平县杨屯村积极探索油菜种植增收路径,不断扩规模、拓市场、增效益,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粒油菜籽 “长”成产业链


衡水日报记者 刘彦成 李国涛 段文雅 

  

  12月16日,雪后的安平县安平镇杨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油菜田里,白茫茫一片。

  走进地头,杨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影弯腰扒开积雪,露出一小片墨绿色的油菜。他掏出手机,录了一段视频,随即发给老朋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入秋以来,两人交流频繁,说的全是油菜。

  拔起一株油菜,轻轻捧在手里,刘影满眼含笑:“别看俺这油菜小,可是长成了大产业哩!”

  近年来,杨屯村以油菜种植为依托,持续在产业链上下功夫:种植增产,加工增效,观赏增值……一株油菜实现了三次产业融合,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今年,这季油菜长势良好,来年丰收几成定局,预计亩均增收1000多元。


  种油菜,闲置地长出“金娃娃”


  1480人的杨屯村有3000亩耕地,以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

  2015年,刘影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始带领大家调整种植结构,拓宽增收门路。

  2016年,杨屯村被列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区,粮食作物种植改一年两熟为一年一熟。每年秋后到来年春天,全村耕地都面临闲置。如何既符合压采政策,又让闲置地增收?刘影和村“两委”成员商量,可以试着种植耐旱作物。

  刘影带着大家先后考察了谷子、大豆等多个品种,发现油菜具有抗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性,便决定试种。

  “油菜一般在南方种植,咱北方能种好吗?”乡亲们纷纷摇头,怕亏钱。

  看村民们犹豫,刘影自掏腰包1.5万元购买油菜籽,带领村干部先行先试。转过年来,试种的油菜喜获丰收,亩均能收入五六百元。

  第一年试种就出了成效,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大家争着加入,全村耕地秋后都种上了油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多亩扩展到所有耕地。

  规模有了,如何进一步提高收益?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影获得一条重要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在油菜领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权威。刘影主动联系王院士,专程登门拜访,希望得到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王汉中院士团队与杨屯村合作,成立国家油菜产业第一个村级院士工作站,全力打造华北平原油菜种植实验基地。“现在我们种植的耐寒耐旱型油菜,就是王院士精心推荐的。这个品种具有菜用、饲用、肥用等多种功能,综合效益非常高。”刘影说,这些年王院士一直支持着杨屯村的油菜发展,他当初播下的“金种子”已长成了“摇钱树”。

  为确保油菜产业效益,杨屯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天来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农户以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有效促进稳定增收。村民窦巧富家6亩地全种上了油菜。她说:“每亩收籽300多斤,每斤3块钱左右,加上国家政策补助,一亩地能收入1500块钱。”

  一花引来百花开。贾屯、郭屯、李各庄等邻村也开始种植油菜。2022年,安平县建设了以杨屯村为核心、辐射周边6个村庄3万余亩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带动全县油菜种植超过7万亩。石家庄、保定、辛集等地也有农民来杨屯“取经”,购买油菜籽,发展油菜种植。

  

造美景,花海变成“聚宝盆”


  凉拌油菜、油菜炒鸡蛋、油菜馅饺子……走进杨屯村村民杨丁开的农家乐,他正忙着为客人们准备特色农家菜。

  “现在是淡季,生意也还行。”杨丁介绍,到了油菜花盛花期,他家一天接待二三十桌客人,中午经常忙不过来。

  每年4月,杨屯村的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的田野美不胜收。2017年,他们开始举办油菜花节,至今已经七届,接待游客总量超过百万。今年油菜花节异常火爆,吸引20余万人赏花游玩,各路商家也闻讯而至。仅场地租赁费一项,杨屯村就收入30多万元。

  杨屯村坚持以花为媒、以花兴业,油菜花节内容形式不断创新。2021年3月,杨屯万亩花海景区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今年8月,杨屯村被评为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油菜花节让杨屯人受益多多。刘万吉就是其中一位。他和30多位村民负责维持景区秩序,每人每天能挣60元。不少村民就地摆摊售卖笨鸡蛋、蜂蜜等土特产,带来可观收入。村民刘运宝开着一家小超市,今年油菜花节最火的几天,平均每天收入3000多元。大家尝到了甜头,希望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

  “赏花经济”美了风景,醉了游人,富了百姓,更坚定了刘影深入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为了延长产业链,杨屯村探索“赏花+”模式,新建草莓采摘基地,打造动植物科普园、人面桃花园、古地洞等景点,研究特色油菜宴,推出时尚民宿和美食木屋,形成了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杨屯乡村振兴示范区智能温室大棚里,一排排钢架上,上层种草莓,中层种四季海棠,下层种多肉植物,可以为游客提供采摘、观赏等多种体验。这几天,工人们正加紧给草莓疏花除草。一簇簇幼苗长势喜人,草莓有望春节前上市。

  “这样一来,杨屯村民的‘旅游饭’就不仅仅局限于油菜花盛开那一个月了,而是一年四季都有看点、有玩儿头。”刘影高兴地说。


  强产业,不断延长“增收链”


  “油菜叶经脱水深加工,制成蔬菜料包,市场反响不错。”走进杨屯村脱水蔬菜加工车间,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新洞介绍,他们新上的设备处于试生产阶段。正式投入运行后,日均加工鲜菜70余吨,生产干菜8吨左右。

  油菜为秋季播种,上冻前可采摘叶和茎加工成脱水菜,来年开春油菜薹也能搬上餐桌,实现“一茬多收”。

  一株油菜可以“长”出多种产品,杨屯人整天琢磨着把全身是宝的油菜“吃干榨净”,既想一产里刨“金”,也想二三产里摘“银”。为此,他们建起精深加工车间,不断提升油菜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村民李彦宝家种着6亩油菜。每年油菜一收完,他就到榨油厂上班,日工资能达到150元。与李彦宝一起进厂打工的村民还有40多人,每人年均增收一两万元。

  “产业链越长,群众收入就越多。”刘影表示,最初只知道种油菜卖菜籽,现在不一样了,油菜花蜜、油菜花茶俏销市场,油菜籽加工增值,茎、叶、薹价值延伸,油菜花节打响名气……杨屯人越干越有劲。

  在杨屯村规划展厅,刘影拿起一瓶油菜花酒介绍,这个新研发的产品很快就会批量上市。此外,油菜花饼干、油菜辣酱等多种相关衍生品也在加紧研制中,明年将陆续推向市场。他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一亩油菜从生长到收籽,可以有多重收入。仅菜籽一项就有千元左右,正在探索的茎、叶、薹等综合利用,规模化生产后也可达到千元,再加上旅游及其他衍生品,经济效益将更为可观。

  “有了好产品,还要有响亮的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刘影表示,他们打算立足产业特色,打造品牌效应,让“杨屯油菜花”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创造更大的价值。

  菜-花-蜜-茶-油-酒-游……一粒油菜籽破土而出,多个新业态茁壮成长。如今,杨屯村油菜产业链条越来越长,而且还在不断升级、增值,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在杨屯村,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专家点评:

  乡村要振兴,选好富民产业是关键。杨屯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精耕细作、久久为功,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将浑身是宝的油菜变成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实践证明,杨屯村产业选得准、发展得好,同时也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有益借鉴。作为科技工作者,感到很欣慰。我将持续关注杨屯村,发挥专长,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期待乡村振兴路上涌现更多像杨屯这样的村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王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