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饶武书画社”墨友集创  


日前,曾在衡水日报社工作的王建英,委托我搜集整理“饶武书画社”的有关资料,偶然间发现了一幅1978年中秋节“饶武书画社”墨友们聚会时共同挥毫创作的名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大型诗画作品。画面上是枝叶茂盛的松树,腾飞的仙鹤,怒放的鲜花,左上方有王建英的爷爷王荣临题写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大字,右边有王福昌、刘振松的题诗题名,左边有邵永贤、孙国勋、王刚伦、尹会清、尹国鳔、王永和、王子学等人的题诗题名。这是1977年“十叟创办饶武书画社”后的第二年中秋节墨友相聚时,由饶武书画社社长王荣临提议,前来聚会的10名墨友,根据自己的专长,或题诗,或绘画,你一笔,我一笔,联合创作的这幅不同寻常的作品。作品距今45年,它成为饶武书画社早期活跃在燕赵大地上的历史见证。


20世纪70年代,饶阳县豆店村有个农民书法家王荣临,字步孔,是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因执著于书法艺术,王荣临时常与周边村庄的一些书法爱好者聚在一起切磋书法。1977年春天,王荣临提议创办一个书法社,以更好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除了豆店村的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外,邻村武强县的一些书法爱好者刘振松、王殿贤、王丙良、邵太明、刘继武、刘喜钧、樊西郎、郭少朋、王福昌等也热情响应。大家当时议定,书法社就叫“饶阳武强书法研究社”,简称饶武书法社,活动地点设在王荣临宽绰的农家小院。王荣临任社长,武强县刘南召什村离休干部刘振松任副社长。一开始,饶武书法社的成员正好10人,当时曾被《衡水日报》以《十叟创办书法社》为题报道。


正式宣布饶武书法社成立的那天,虽然没人剪彩,也没有燃放鞭炮,但生长在农村中的这些业余书法爱好者却都激动不已,由刘振松挑头,众挥毛笔,你一句我一句地写出了祝贺这个业余文化团体诞生的诗:“春暖花开时,大地萌芽生,饶武十墨友,自觉把社成,挥笔豪情爽,泼墨兴味浓,年虽过古稀,越活越年轻。”


饶武书法社成立后,人们积极性高涨,每逢节假日,书法爱好者便欢聚到豆店村,与王荣临一起切磋书法技艺。王荣临不仅带头书写书法作品,而且热情组织各种书法观摩活动,他的农家小院常常是琳琅满目的书法作品。后来,他还亲自动手,把大家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以线装本形式装订成《饶武书法社各同志墨迹》的书法集对外进行交流活动。1981年国庆节,王荣临精选了会员的74幅书画作品装裱成《书法绘画集锦》,并亲笔题诗一首:“书法丹青本一流,聚萃装成宝册收,俱是往来知音友,思君开卷喜心头。”第二年中秋节,由王荣临提议,前来聚会的墨友们又挥毫泼墨联合创作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大型诗配画。


在那个群众文化活动比较稀少的年代,饶武书法社的成立,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报名入社的业余书法爱好者越聚越多,时间不长便延伸到周边12个村庄,社员增加到40多人,其中80%是爱好书法的农民,其余则是爱好书法的农村教师和退休在家乡居住的老干部。随着一些绘画爱好者的加入,饶武书法社随之更名为“饶武书画社”,书法与绘画交融,活动也更加频繁,它像一朵鲜花绽放在饶阳、武强毗邻的农村,成为当地农村“三下乡”“常扎根”中的一大文化群体。


饶武书画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从建设乡风文明入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努力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一是经常有针对性地书写一些有关社会和谐、发展生产、反腐倡廉、遵纪守法等方面的书画作品,在村里组织书画巡回展览,邀请广大村民观赏,让村民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每逢过年过节,为村民开展义务写春联、写福字活动,所写春联都是编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或宣传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凡是有饶武书画社会员的村,村民有结婚或经商开业的,都坚持为他们书写健康向上的对联祝贺。四是对村上的一些农户,有针对性地开展送书法活动。铁匠庄村有一户婆媳不和,该村的饶武书画社会员王凤山书写了“家和万事兴”的书法送去,该家对照书法反思,深受启发,从此一家人变得十分和睦。他们就是通过这些形式,充分发挥饶武书画社的引导作用。带动建设乡风村风,社会和谐,大家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饶武书画社,还十分注重对青少年书法人才的培养。作为社长的王荣临一直把办好书画社作为老有所为的社会责任来鞭策自己,尤其是他的热情“传帮带”曾感动了许多人。天津市有个爱好书法的残疾青年刘鸿给他写信说:“王步孔老师,我们是素不相识的同志,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的爱好——写字。我是一个毕业分配将两年的学生,平常很爱字,这次值节日之际,到同学家去玩,敬观了您的书法作品,立刻产生了对您老人家无限钦佩的心情,所以在这里称您为老师。您写的四扇,颜体正楷写得好,隶书也很有风格,我特别喜欢的是您的草书……”刘鸿在给他写信的同时还寄来练写的书法作品,诚恳地说:“如果您有时间的话,可以告诉我写的字缺点是什么,应该怎么写,应该多学习哪家的碑帖,希望您多加指点……”王荣临与这位外地的青年很快便结成忘年之交,信来信往,使刘鸿后来成为天津市一位有名的残疾人书法家。有位叫阎彦的青年爱好书法,王荣临也与他结成了忘年之交。阎彦参军后,王荣临仍时常对他进行书法指导。阎彦在一封信中写道:“王老伯,您好,在春节前夕,收到您老寄来的书信,心情格外激动……您对后人的热切期望,我一定铭记心怀……我年轻,按说应该有为,从今开始,每日练上一篇。”铁匠庄村王从周,初中毕业后劳动之余常跑到三公里外的饶武书画社去学习书法,社长王荣临一笔一画教他练功,到晚年重病缠身时还为王从周书写了中堂大字“敏而好学”和“七八身躯难动转,一息尚存永向前”的对联。在王荣临的热情指导和激励下,王从周的书法水平不断长进,后来被推选为饶武书画社的第三任社长。


强将手下无弱兵。在王荣临的带动下,饶武书画社的其他会员也都积极做好“传帮带”。1980年前后,饶武书画社的骨干成员邵太明正在刘南召什村教小学,他把学生中爱好书法的刘俊玲、刘瑞罗等七名学生组成少年书法小组,星期日带领着他们到豆店饶武书画社去学习书法,由王荣临亲自给他们书写仿字法帖。在邵老师的热情指导下,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练习书法。1982年河北省青少年书法大赛中,由饶武书画社选送的小学生书法作品有6幅入选,其中刘南召什小学三年级学生刘瑞罗的楷书作品还荣获了少年组二等奖。


饶武书画社,日渐成为冀中平原上的一簇万紫千红的民艺鲜花,传播正能量,得到各级宣传和文化部门的关注。武强县委宣传部出面,为其向外开展文化活动刻了枚“饶阳武强书法研究会”的公章。1981年秋天,时任衡水市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胡广义专程到武强县合立公社对饶武书画社为主的业余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调研;1982年10月,时任衡水军分区司令员、书法界德高望重的沈铁民驱车80多公里亲自到饶阳县豆店村饶武书画社进行考察,与农家墨友们热情切磋书法,当场挥毫书写了“墨宝”二字,并与在场的饶武书画社的成员合影留念。各级书画界的名人,对饶武书画社更是给予了巨大的鼓励和支持:中国著名书法家谢德萍为饶武书画社题写了“农家乐”的祝词;衡水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郭文敏、衡水市画院院长王学明也多次亲临饶武书画社切磋书画技艺,为饶武书画社题词和作画;曾任武强县委副书记的书法爱好者高建华为饶武书画社题词“画乡一枝花”;衡水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协会主席尹海金多次到饶武书画社指导工作,并题词称赞饶武书画社是“农家、书家、画家”,还称赞饶武书画社是“老农结社玩书画,满手是茧也潇洒,地里粮食不少打,还能落个书画家”。饶阳县农委干部宏江石则作诗称赞:“翰墨佳作眼界开,群众文化聚焦来,金钩银挑千钧力,行云流水大雅才。层峦青山衔远黛,九弯曲波映仙台,文图并茂庆盛世,无限风光乐抒怀。”


各级领导的关怀,使饶武书画社的书法爱好者备受鼓舞,他们不仅定期欢聚在一起交流书画艺术,而且以书画形式热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作品还多次在全国和省、市、县书画展中获奖。据不完全统计,饶武书画社会员在各级获奖的书画作品有400多件。这个活跃在农村一线的业余群众文化团体,以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群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多次受到市、县的表彰,刘振松、邵太明、刘继武、邵存业等饶武书画社成员被评选为武强县先进文化户,成绩卓著的刘振松和邵太明还以武强县10个先进文化户代表被选编进了武强县志。1982年,饶武书画社还被饶阳县委表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单位。


风雨兼程近半个世纪的饶武书画社,在第一任社长王荣临病逝后,社长已经接力赛般地更换了刘振松、王从周、王同森等人。在第一任社长王荣临执著于民间文化的精神激励下,饶武书法(画)社从诞生到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第一家书画社”,风雨沧桑46年的传承,一直焕发着民间文化的正能量,有效地助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跨入新时代的今天,每当人们回想起当年民间名书法家王荣临为首的“十叟”创办饶武书画社的故事,便对其义举充满了敬仰之情。


作者:刘金英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