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能力。”这一要求,对于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在调查研究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解决实际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927年1月到2月,毛泽东历时32天,对湖南五个县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我们党历史上关于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经过这次考察,毛泽东得出农民运动好得很、广大贫农是革命先锋等重要结论,认定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有力支撑。“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毛泽东做调查研究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即带着问题去调研,并在调研过程中不断打磨问题,让问题愈发清晰,最终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就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工作的过程。第一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很多地方和单位大兴调查研究,调查出了真问题,研究出了新招数。相比第一批主题教育,第二批主题教育对象集中在基层一线,遇到的问题更具体,群众感受更真切,这就需要更加大力地开展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实际,奔着问题去、揪住问题改,接续推动调查研究往深里走。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能不能发现问题、敢不敢正视问题、会不会解决问题,既是认识能力和工作水平问题,也是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总书记说:“我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就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总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调研课”,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精准的思路举措,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实支撑。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我们越发深刻地感悟和理解:开展调查研究,就要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才能确保调查研究有价值、有意义。


焦裕禄在兰考县工作475天,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深入全县120多个大队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每次大风起,他就往外走,说“正是我们调查研究的好机会”。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才获取了第一手资料,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发生规律,为科学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谷文昌一到东山县就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从中寻找治理风沙的办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后,最终找到了植树造林这一方法,为制服沙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破解难题的招数,从来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得来的。对社情民意掌握得越全面、越准确、越具体,就越能为谋划工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越是坚持实事求是,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调查研究,就越能拿出符合实际、针对性强、可行性优的对策举措,从而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


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工作本领。开展调查研究,带着问题去,以问题为导向,在调查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各级干部就一定能找到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办法和路径,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