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老人的体重都会有所下降,但如果过度消瘦,会导致抗病能力差,影响健康和寿命,必须重视。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全国23个省市近9500名高龄老人(80岁以上)的特征分析后发现,他们的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总体较低,年龄越大,下降趋势越明显。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一般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20~26.9进行划分,约30%高龄老人的BMI低于20,存在营养不足问题。研究人员从人口社会经济学、生活方式、功能状态三方面总结了老人消瘦的因素,指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功能状态和做好慢性病管理,有利于降低高龄老年人营养不足风险。


独居生活,营养摄入不足


研究指出,BMI水平较低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年龄较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离异/丧偶、在农村居住、未接受过教育等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常务副主任孙晓红对此分析,上述特征看似与消瘦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本质上反映的是老人的生活状态。总结起来,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的老人更容易消瘦:


身体机能衰退。这主要与年龄增加有关,也就是研究中提到的“年龄较大”。伴随衰老,代谢逐渐减缓,胃肠道功能下降,出现食欲不振、饭后饱胀、便秘等问题的频率增加,再加上咀嚼能力下降,味觉和嗅觉变得不灵敏等,都会阻碍老人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导致消瘦。不过,还有一个常见原因可能会被忽视——很多老人因慢性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其“副作用”之一就是影响食欲。


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与子女一起生活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老人,受关注度更高,营养状况一般不会太差,但长期独居或空巢的老人,可能会因为人少就“凑合”,餐饭简单,营养单一。“临床中,家庭支持越多的老人营养状态越好、越长寿。缺少子女照顾、获取食物的能力不足、家中就餐环境不理想等,都可能成为老年人营养摄入不足的诱因,对高龄女性的影响尤甚,与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孙晓红说。


健康意识较薄弱。在农村居住、未接受过教育等特征背后反映的是健康素养水平。健康素养较低可能会导致不合理膳食、不良饮食习惯等。


孙晓红表示,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老人一定要重视生活环境的改善,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体重是一个最简单的“营养筛查”,没有刻意减重的情况下,体重却在近3~6个月内下降超过5%或减轻超过3千克,就要警惕是否出现了营养不良,必要时应寻求医生帮助。此外,老人可以多参加一些健康宣教活动,努力提升个人健康素养,了解营养知识,改善日常饮食搭配;独居老人要尝试找一些“饭搭子”,或是到社区食堂就餐,可以减少孤独和“吃饭应付”的情况,促进饮食规律和营养均衡。


运动不够,三餐质量不高


研究人员分析高龄老人的生活方式后发现,吸烟、不锻炼、休闲活动缺乏、膳食多样性差等是导致过度消瘦的重要因素。孙晓红分析道,老人一日三餐能不能吃得好,首先要看食物的质量如何。有的老人会说“我每顿饭都能吃一大碗,吃得可好了!”但如果让他们列出三餐,可能是早上喝粥,中午米饭和炒菜,晚上随便对付一下,这并不是合理的营养搭配。另外,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老人可能会陷入“不敢吃”的误区,认为饮食必须清淡,一点“荤腥”不沾,但其实老年慢性病患者应比年轻时更注重营养补充。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21年刊登的一篇研究显示,调查中97%的老人至少存在一项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得到满足,包括出行、上下楼梯、购物、平地行走等。孙晓红表示,锻炼不够与消瘦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老人不锻炼,肌肉量和质量都会下降;老人太瘦,耐不住劳累,稍有活动就可能出现疲劳和头晕目眩等症状,活动量又进一步减少。孙晓红建议,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要着重关注以下三方面:


饮食要多蛋白。建议老年人,每天要吃够300~500克蔬菜,尤其是油菜、菠菜等深色叶菜,血糖稳定的老人每日可摄入200~350克水果;要遵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饮食模式,多吃鱼、虾、蛋、奶、豆等优质蛋白质来刺激肌肉合成,不让机体功能衰弱。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老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肠内营养制剂。推荐老人每天匀速少量补水,每次150~200毫升,一天喝够1500~1700毫升即可。


运动别忽视肌肉锻炼。老年人要增加运动,必须量力而行,累了就及时休息。此外,在家可以随时随地做些抗阻运动,例如,看电视时用脚轻蹬固定在地面的桌子;手握装水的矿泉水瓶练习抓握、推举等上肢动作;有能力的可以常做俯卧撑等。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吸烟、饮酒等习惯的老人,通常在年轻时就已存在这些行为,长年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或体质虚弱,久而久之就会营养不良。另外,吸烟、过度饮酒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的风险,味觉和嗅觉也可能过早衰退,因此,及时戒烟限酒十分重要,任何年龄都不算晚。


身体功能受损,阻碍正常进食


研究结果称,消瘦的老人大多有咀嚼能力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损伤、认知功能损伤、听力损伤、视力损伤等特征。孙晓红解释道,咀嚼、吞咽能力会影响老年人进食,缺牙是导致老年人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听力功能也对营养摄入十分关键。如厕、就餐、穿衣、洗澡等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是老人身体健康的最直接体现,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食物摄取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都会受影响。听力、视力、认知功能损伤,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还可能引发负面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进食积极性。另外,患脑梗塞、脑出血,以及帕金森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老人,往往会伴随出现吞咽障碍等问题,影响正常进食。


“高龄老人普遍会出现功能衰退的问题,一方面要做好监测评估,另一方面可通过一些训练减缓功能衰退。”孙晓红说,建议老人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衰弱、肌少症、营养不良等;必要时应到医院老年科对听力、视力、睡眠、认知功能、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由医生开出相应的营养和运动处方等,做到积极干预。随着年龄增长,要有意识地锻炼“牙口”,例如,常吃一些不太硬的坚果、脆茎蔬菜、橙子、苹果等,以吃到嘴里稍加用力就能嚼碎为佳,有助增强牙齿和口腔肌肉神经,提高咀嚼能力;用舌尖轻抵上腭,上下牙齿轻轻叩击50次;在睡前漱口后,将手指放在嘴唇外轻轻按摩牙龈50次。


此外,有一些功能障碍的老人,一方面要正确看待衰老,保持积极心态;另一方面要注意在进食时细嚼慢咽,尽量少说话,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免食物呛入食道,少食多餐,保证营养充足。


编辑:刘燕

来源:生命时报
原标题:晚年消瘦有三大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