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霞光满天,照耀着画乡大地。我去公园散步,一段段轻盈的乐声飞进我的耳蜗,我倏地为之一振,不禁用心寻觅起来。是谁在吹奏葫芦丝?曲声悠扬,悦耳动听,如袅袅炊烟,盘旋在小城街角的上空。
放眼望去,吹葫芦丝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他们明眸善睐,扫视着各自的曲谱;他们神清气定,手口并用,优雅的音符若潺潺溪流,在他们手指间缓缓地流动。我凝神聆听,尽管曲调还算不得精准,算不得完美,但难掩他们那专注的神情。
这是小城中心大街南头的一块空地,红砖铺地,异常整洁。四周法桐高大,郁郁葱葱,小鸟啁啾,此起彼伏。一阵阵晨风吹来,空气就像被过滤了似的,好新鲜啊!这是一个清新的大氧吧,很适合孩子们练习吹奏。柔美的乐声像长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在法桐林中绕来绕去,徐徐上升,慢慢扩散。这何止是一片法桐林?简直是一个绿色的音乐大厅啊!它比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大厅更环保,更宽阔,更接地气!
教葫芦丝的是一位帅哥。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上身穿一件短袖蓝背心,下身穿一条黑色长裤。宽大的近视镜挡不住他和善的目光,这目光深邃而灵动,仿佛穿越了音乐的自由王国,进入到了空灵典雅的世界。他讲课面带浅笑,牙齿微露,幽默风趣,不急不躁。尤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宛然演绎一首曼妙的歌谣。“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让音乐浸染的心灵,透着超凡脱俗,透着自然洒脱。这熟悉的形象,我曾在诗里偶遇,曾在画里邂逅,也曾在音乐里幸会,他就是标准的文艺青年啊!
他伸出右手,轻轻扶了扶眼镜,然后开始示范吹奏,他吹奏的是葫芦丝的经典曲目——《月光下的凤尾竹》。我陶醉了,陶醉于他娴熟的指法,行云流水般的旋律。透过他驾轻就熟的演奏,我仿佛看到了温柔的月光,还有如雾似幻的凤尾竹。接着,他为学生讲解了打音和滑音。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操作性极强,直接指出了学生的操作误区,可谓直击要害,一语中的。个中奥妙,一清二楚;操作规范,活灵活现。我看在眼中,记在心里,都有些跃跃欲试了。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一起吹奏起来。霞光照在孩子们的脸上和葫芦丝上,仿佛镀了一层灿灿的金光。金色的葫芦丝在孩子们的操控下欢快地唱着,尽管还有些稚嫩,还有些气息不匀,但已经走在了通往幽雅和谐的路上。我坚信,只要假以时日,他们都会脱颖而出,走向周窝音乐小镇,登上更加辉煌的舞台。毕竟,我们画乡人也是音乐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民族音乐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节课刚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去问学生:“老师讲得这么好,一节课收多少钱呢?”学生们争着抢着回答:“李老师不收费,他免费教我们!”我顿时蒙圈,一脸不理解。一位家长看到我吃惊的样子,为我解释道:李老师做公益有些年头了。他今年暑假共办了4个葫芦丝公益培训班,上午下午各两个,从周一到周六,每个班隔天上一次课。我不禁肃然起敬,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痴心的公益人?
别过这位家长,我和李老师攀谈起来。李老师谈吐优雅,就音乐侃侃而谈。李老师先和我聊起了葫芦丝,他说:“葫芦丝的音色特点是轻、飘、柔,也就是轻盈、飘逸、柔美。吹葫芦丝,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更优雅,心也变得更加柔软起来。”我点点头说:“一味地搞文化教育,是‘五育’不全的教育啊!”他深情地说:“一位名人说过,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音乐教育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对孩子的滋润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我提到他的公益之举,他竟然一笑了之。
太阳越升越高,照在李老师挚爱的葫芦丝上,发出一道道耀眼的金光。这金光,穿透了我心中的迷雾,明亮地照耀着我的眼睛;这金光,照射在学生们心中,让他们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
作者:刘誉盛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