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衡水大地,褪去金黄的麦浪,种上苍翠的玉米,新的希望拔节而生;成方连片的蔬果种植基地里,长势喜人的蔬菜、香甜四溢的瓜果“抢鲜”上市,直通京津;远离喧嚣的乡野间,围炉煮茶、乡创集市、亲子露营……消暑休闲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在“家门口”就能满足。


近年来,在乡村这片沃土上,我市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整合关键要素,引导集约增效,着力破解乡村产业门类不宽、链条较短、活力不足等问题,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描绘着一幅幅乡村振兴新“丰”景。


做好“土”文章 端牢粮食安全“金饭碗”


“真是时代不同了,以前浇地经常一宿一宿盯着水渠,现在这地里都是科技范儿,省时又省力。”在深州市大屯镇孤城村高标准农田里,种粮“老把式”田国良对智能化农业设备赞不绝口。目前,孤城村6800余亩玉米正值抗旱关键期,自动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灌溉设备,让农民省时又省力。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为破解农村“空心化”、土地“碎片化”、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孤城村“两委”于2014年成立了孤城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统购农资,联系农机作业,提供农业技术指导,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更解决了“怎样种好地”的问题。目前,全村有80户村民通过流转土地保底增收、入股合作社收益分红、打工增收等方式,脱贫致富奔小康。“党建引领+土地托管”的发展模式为全村百姓撑起了“致富伞”,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孤城村是全市筑牢“耕”基、守住粮食安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户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现代要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带动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市共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00多家,实施托管服务土地面积达584万亩,带动农户亩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市将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48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到1086.7万亩,总产量44.25亿公斤以上,粮食安全根基不断夯实。


打好“特”字牌 跑出果蔬产业“加速度”


近日,在饶阳县一家“净菜”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一件件“净菜”正被打包装箱,发往北京、天津,实现早上采摘的蔬菜,中午就可以摆上京津市民的餐桌。


饶阳县蔬菜种植面积4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4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菜、户均一个棚”,并且每年以2万余亩的速度递增,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目前,饶阳县高质量果蔬产品已成功打入京津市场,果蔬日供京津1900吨,真正成为京津冀的“菜篮子”和“后厨房”。


在果蔬赛道上打好“特”字牌、跑出“加速度”的不仅有饶阳县。我市按照“1+1+30”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果蔬产业专业化、连片化发展,支持饶阳葡萄、深州梨、阜城西瓜等单品规模超5万亩的果蔬大县提质增效,大力实施“果蔬进京”行动,建设北京“菜篮子”衡水基地,将更多优质农产品推向首都市场,推动果蔬产业加快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果蔬种植面积166万亩、产量510万吨以上,新增“万元田”2万亩,仅饶阳蔬菜京津市场占有率就达15%以上,带动当地从业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23元。


念好“产业经” 奏响文旅融合“致富歌”


周窝音乐小镇世界乐器博物馆研学游、“六一”研学游、蘑菇音乐第26届全国师资培训……日前,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迎来研学游高峰,一批又一批学生、音乐爱好者涌入这座艺术小镇。截至目前,周窝音乐小镇研学游共接待研学游团队5000余人次,研学游逐渐成为当地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念好“产业经”,走实“致富路”。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新格局,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内画、乐器、剪纸、画材、毛笔等乡村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围绕京杭大运河沿线、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和周窝音乐小镇等重点区域,打造1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出运河文化旅游、音画红色游、湖城特色游3条旅游精品线路,组织特色小镇、文化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文化体验、民俗观赏、农耕体验等活动,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今年“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超170.4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59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将持续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更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