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文友纪从周的新著《雪泥鸿爪》,浓浓的乡国情怀伴着氤氲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令人耳目一新。


纪从周退休前是《北京晚报》的资深记者,原籍河北省饶阳县,童年随父迁居北京。退休后,他心系故乡,多次风尘仆仆,行走于故里田园,亲近他心目中的这一方圣土。母亲当年的回忆言犹在耳,他忘不了抗战时期被日寇残杀的外祖父,忘不了身为村妇救会主任的母亲的英勇事迹;忘不了穿村而过的滹沱河,忘不了童年嬉戏的小伙伴。他更寄情于故乡灿烂的诗经文化、红色老区精神。他为故乡的巨变且喜且愕,心醉神迷。回乡所见所闻,在他的心中酝酿升华,化作一篇篇深情优美的文字。


让我们来读几段书中的文字感受一下:


“每每夕阳西下,妈妈下地干活回来,放下锄头就生火做饭。拉着风箱,烟熏火燎……水缸里没水了,妈妈还要挑上水桶到几百米之外的水井去打水。”


“家乡变了,变化之大,令我瞠目。


谁曾想到,当年老家做饭拉风箱,挑担吃井水,解手蹲茅坑,出门扬灰路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而焕然一新为自来水、天然气、卫生间坐便器,公交汽车开到家门口。”


“朋友,你一定常常耳闻《诗经》中那些美妙的诗句吧?可你知道2700多年前的《诗经》是怎样流传到今天的呢?这就说到一位名叫毛苌的先贤,他曾在我的家乡饶阳设置诗经台传授《诗经》。”


《雪泥鸿爪》虽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作者行走祖国各地,以记者的敏锐、文化的视角,访故居、谒先贤,追忆品读他们的人生,与他们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完成行旅中的文化朝圣,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历史人物和古迹,作者不做泛泛地叙述和评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灵活的描述、丰富的史料,开挖人物的内心世界,达成与现代人的心灵沟通。


富春江边,作者感受严子陵山高水长的淡泊风骨:“脚踏历史散落的足迹,虽不见早已远去或超然或忠义的传奇身影,却分明感受到一股清风和力量,感慨不已,留恋不已。”游览琵琶亭,作者别开生面,借用毛泽东的语句,赞颂了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平等意识。作者游兰溪、如皋,有感于两地关于李渔家乡之争,写道:“李渔到底是何地生人?静心一想,这个问题重要吗?他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就够了。”这些见解豁达通透,打通古今,令人振奋,不觉心胸为之开阔。


怀念师友的篇什,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作者饱蘸深情、浓墨重彩,写出了战友、师友间的肝胆相照和真诚友谊,篇篇读来温暖人心。李燕先生,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之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绘画和国学造诣精深。书中写道:“李燕先生之于我,亦师亦兄亦友。”作者从初识李燕于荣宝斋写起,讲述了两人之间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李燕在阅读了作者写的《故里与诗经》之后,十分感慨,提笔在宣纸上写下六七百字的长信,最后写到:“今文友纪从周同志,重游《诗经》守护神毛氏故里,考察记述毛亨、毛苌叔侄之行踪,良有收获与著作,实乃‘板凳甘坐十年冷’之学者也。吾辈同侪为之喜,为之贺。”可见两人相知之深。纪从周生肖属牛,李燕曾两番为他画牛,“以赞其牛精神也”。当此书出版之际,李燕又给作者写来贺信,盛赞此书“如发行,必会让年轻人甚至中老年读者开卷有益也”。并撰写对联“过目鉴文野,纪史明清浊”以为贺词。即此故事,可窥纪从周笃于友情之一斑。


纪从周是个富有生活情趣和学养的人。窗前的几竿修竹,一丛菖蒲,写来意趣盎然;一幅字画,一对镇纸,寄寓着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置身何地,他总是把目光投注到富有人文精神的物象上来,吮吸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精华。这就更使他的文笔触物生彩,摇曳多姿。


读着书中的篇章,那明快的语言、灵活的节奏,时时把人带入到所描绘的境界之中去,吸引着人渐入佳境,直到读完而后快。如同聆听一位彬彬长者娓娓而谈。到了一个节点,他常用轻松的语调,设置一个悬念或疑问,吊起读者的胃口,然后丝丝入扣,徐徐道来,脉络十分清晰。如:“旅行到潮州,开始我们也惊疑,当地山水之名为何都冠之以‘韩’呢?”之后一步步道出韩愈遭贬以及在潮州的故事。又如:“老子出关?关在何方?是嘉峪关?玉门关?还是阳关?好奇之下,上网查找,原来就在河南的灵宝市!名曰:函谷关。这么近?出了北京跨过河北不就到了吗?”层层设问,语言风趣活泼,引人入胜。有时,文章还借鉴说书人的口吻,用“话说”提起,用“调侃至此,言归正传”入题,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他的一些游记散文,吸取了传统散文的叙事方法,同时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请看:


“(我)正看群雕的简介,恍惚中,刘安走过来说,我来介绍吧——


我们编撰的《淮南鸿烈》又叫《淮南子》。


你问八公?他们是……


你问这部书的内容?我们是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揉和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


真是奇思妙想!穿越时空与古人直接对话,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痛快与畅达,古今之间毫无隔膜,任意挥洒。


纪从周既是资深记者,更是卓有成就的作家,此前曾出版多部著作。几十年的记者生涯和生活阅历,为他积累了丰厚的学识和写作经验。他写文章,如同信手拈来,轻松明快,毫不费力,而其中的意蕴却非常深厚。读他的书,如同翻开知识的宝典,畅游文史的海洋,行走在祖国的广阔天地,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所收益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诚哉斯言!此书得之。


作者:刘少队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