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阳河市区段风景。 陈康 摄


近日回村,来到距家几十米远的滏阳河边。只见河面宽阔,微波荡漾,波光粼粼,有鸭子轻盈浮游,岸边垂柳绿意绵绵。还有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水面盘旋鸣叫,好像那关关的雎鸠,吟唱着千年的诗经。


呵,久违了的画面,四十多年了,这还是在上小学时有的景色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滏阳河水量日益减少,河道断航。同时,在发展经济的浪潮下,工业企业发展了,排污的能力也加大了。上游的污水越来越多,滏阳河渐渐成了一条排污河。每次回家,老远就闻到臭味,但还是忍不住到河边走走,河水不多且乌黑恶臭,水面雾霾升腾,充盈着整个河床。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也受到了严重污染。两岸的果树,没有了水的浇灌,也日渐枯萎。


一开始来臭水的时候,我正上小学,还很高兴呢。因为每次来臭水都会有很多鱼来,鱼的头向上,张着嘴。河边村子的人,大人小孩都去逮鱼,不只是网,随便一个东西,比如笊篱,都能捞着鱼。每次都是一两脸盆,满载而归喜不自胜。后来才知,是上游工业企业排污水,把河水里的鱼给呛上来了。


滏阳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邯郸市峰峰矿区滏山南麓,故名滏阳河。滏阳河属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流经邯郸、邢台、衡水,在沧州地区的献县与滹沱河汇流后称子牙河。全长413公里,是一条防洪、灌溉、排涝、航运等综合利用的骨干河道。


历史上的滏阳河,水美鱼肥,绿柳成荫,货轮穿梭,艄公号子不断。唐代诗人岑参的《邯郸客舍歌》“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漳水就是滏阳河水,道出了当时河边风光的美好与两岸的繁华。清朝文人裴大鹏眼中的《滏水春帆》“一湾春水涨玻璃,片片悬帆映绿堤。细雨吹来风势顺,冲烟已到画桥西。”


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我父亲小的时候,我们家就有大鱼网,五六十米长两米左右宽,是和几家合织的,共同使用,否则一家人少也没法用。有时几天顿顿吃鱼,当主食吃,因为粮食供应不足。就像在网上看到的一张老照片,图上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人,因没有粮食吃,只能每天吃大闸蟹充饥。呵,现在看起来,简直是侈奢至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也就是我小的时候,河水尚清河面还宽,也有货轮拉着货船通过。我们常常数后面有几条船,一般有十二三条吧,蜿蜒而来,每条货船都被舱里的货压得低低的。我们村边的河,正好是个弯道,船到了这儿,船工不再或躺或坐着,而是站起来搬船后面的舵。货船的舵在后面,拐弯时,要有人搬,也就是根据速度来推拉,整个船身才能安全拐过去。夏天,几岁的孩子,无师自通学会了游泳。有船经过时,胆子大的,还敢爬上船去,船工也不管,在上面玩一会儿,就一头扎入水中。


我居住的村子叫龙店村,位于武邑县城西北处的滏阳河西岸,为龙店镇人民政府驻地。村子东南边有座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据说在这之前是一座木桥。


龙店村的由来,缘于此处曾建有一个龙王庙。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山西洪洞县移民奉诏迁居此地立村。凭借滏阳河岸边有一座龙王庙(也称龙王殿),取村名为龙殿,后改为龙店。


关于龙王庙有很多传说。在很早以前,这里地势低洼,形成了一处水淀,滏阳河经过水淀继续向北流去。据说,有人曾看见好大的一条黑鱼时而在水淀里游动。于是就传开“龙王爷住在水淀里了!”后来这片小水淀就被说成了“龙王淀”。


那时,水涝年份多,滏阳河常常闹洪水,老百姓深受其害,生活十分困苦。为了叫龙王给老百姓赐福,有人就提出得给龙王盖庙。方圆十几里地的人们赶忙筹措,备木料、选地址,忙碌了好几个月,在滏阳河经过的水淀旁边盖起了一座十分宽敞的龙王庙。当时这个龙王庙香火挺旺,滏阳河两岸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要到这里拜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龙王保佑平安幸福。但是祈求归祈求,旱涝灾害年也是常有的事。灾害严重时,百姓吃喝不饱,纷纷去逃荒。那时,滏阳河有多处决口,涝时河水就向外溢,龙店以南有8个沿河村庄的名字,都是带“口”字的,这与滏阳河决口有关。我小学一年级就是在龙王庙中上的。龙王庙建筑高大宏伟,瓦房屋脊高翘,栋梁榫卯,内有四根大圆木柱子,直达屋顶,只是有些破旧,后改建为平房了。


近几年,衡水市委市政府对滏阳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疏通河道、净化水源、引黄入湖入河,实现河渠水系水体“净、秀、活”起来;推行河道分段负责制,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防止废水、垃圾再次进入河水。几年来,沿线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河湖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滏阳河两岸美丽风光再现。


我一开始上班在滏阳河边的武邑县圈头镇农行营业所,后又调到滏阳河穿越而过的衡水市里,所以与滏阳河有着不解之缘。现在市分行的大楼就是当年买的桃城区何家庄乡北滏阳村的地建造而成。北滏阳村名就是因为村子的位置在滏阳河北边而得来吧。分行南面,还有一小区名叫“在水一方”,是因了这滏阳河的水,也是因了那所谓的伊人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让我感动。我爱这土地,也爱这土地上的河流,以及和父母一样勤劳耕作的人们。不管是旱了,是涝了,甚至是颗粒无收,他们不怨天不尤人,默默地又播下了种子,也播下了希望……


作者:赵建标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