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王东沧。安平县党史研究中心供图


王东沧出生于衡水市安平县前子文村,幼年时,因家境贫苦,寄居在外祖父家读书三年,并随舅父习武。1927年秋到天津做学徒。三年后,他流浪上海、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历尽颠沛流离之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猖狂侵华,欲亡我中国,王东沧抱着杀敌救国的决心,加入国民党三十二军。在“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华北,国民党军队不顾人民死活,不战而退,望风南逃。此时,王东沧毅然脱离国民党军队,到敌后寻求革命的道路。他回到家乡,组织青年练武,准备建立抗日武装。王东沧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要组织起来,打击日寇……”


1938年5月初,王东沧由张位荣、张云波二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组建县四区抗日游击队,他被任命为队长。


1939年3月,重新组建了县游击大队,王东沧为大队长。此时,日寇已侵占安平城,天天出城扫荡,屠杀我抗日军民,尤以日伪特务车子队最为凶残,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人民恨之入骨。为了消灭敌人、拯救百姓,王东沧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神出鬼没地与敌人周旋。6月10日,日伪特务车子队50多人,从城内出发到县城西南一带抢掠,王东沧率队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谷家村西大道两旁。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王东沧一声令下,大枪、小枪一齐开火,敌人乱作一团,不知所措,丢下一具具尸体狼狈逃回老巢。这次战斗是安平县游击大队的首次告捷,歼敌27人,缴获大枪20支、车子20多辆,这一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1941年10月,王东沧调任冀中七分区独立二营任副营长。后为了提高其军事技能与政治素质,1942年初到抗大三分校抗三团学习。同年7月,王东沧回到安平县继任县大队队长,在县委领导下,首先对县大队进行了整顿,并收容了其他部队失散的一些干部战士。此后,县大队夜聚昼散,用地道战、麻雀战、游击战等战术,巧妙地打击敌人,同全县人民一起胜利粉碎日寇的第五次强化治安和治安肃正等运动。


1943年,王东沧利用里应外合的手段巧取角邱日军岗楼,打死鬼子6人。并于当年6月10日在刘兴庄“一日三捷”歼灭日伪军50余人。从此,县大队威震全县,一提王东沧,日伪皆胆寒。在王东沧的带领下,县大队又相继在南里村和邢庄一带打了两次漂亮仗,共歼灭日伪军40余名。又向三岗(滑岗、蔺岗、宋岗)发动进攻,击毙了三县剿共总司令郑国志;武力攻克了王六市岗楼;火烧了大同新和南寨岗楼;毛庄、邢庄、油子等较大战斗也取得了辉煌战果,同时镇压了一批汉奸特务。王东沧的英勇行为震撼了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敌人气急败坏地说:“不抓住王东沧誓不罢休!”


1944年2月10日,王东沧带领县大队一个小队共37人,去城西北滹沱河两岸活动,夜宿任家庄,被汉奸坐探李老虎发现,告知敌人,于是敌人纠集了数倍于我方的兵力向我游击队合击。王东沧带队突围,未能成功,便迅速抢占小张庄,占领高房据守,以争取时间伺机突围。敌人立即包围了村庄,并以猛烈的炮火、燃烧弹、毒瓦斯轮番向我阵地发起攻击。王东沧面对重兵围困毫无畏惧,一边鼓舞战士斗志,一边沉着机智地指挥战斗。战斗一直从上午打到天黑,共击毙日伪军80多人。夜幕降临时,王东沧和指导员辛志彬向全体干部战士进行了突围动员,号召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最大的危险留给自己。然后,我军兵分两路突出重围,但不幸的是,大队长王东沧为救战友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王东沧是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抗日英雄。他以战前计划周密、善于掌握敌情和指挥作战沉着、勇敢、机智、灵活而闻名。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无论环境多残酷,只要有王东沧,战士们就精神振奋,满怀胜利信心。在抗日战争中,他亲自指挥大小战斗100多次,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进攻和扫荡,沉重打击了敌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忘我的战斗热情,赢得了人们的衷心爱戴和尊敬。


王东沧是安平大地妇孺皆知的人物,是电影《滹沱河风云》的主人公和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的原型之一。


来源:安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