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上午,老友陪我们游览衡水安济桥。


安济桥是一座横跨滏阳河的七孔连拱石桥。桥长116米,宽7.5米,东西走向,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飘落在滏阳河面的白色玉带。


据《衡水县志》载:历史上,安济桥所在地一直是冀南至京津、山东至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早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河上始建一座木桥;因为水患频繁,木桥屡修屡毁。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此处修建了石桥,但也被大水冲毁。如此反复,前后经过二百余年,至清乾隆年间,时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奏请朝廷批准,拨银四万七千六百两,建造一座能够抵御较大洪水的坚固石桥。该桥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动工,次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赐名“安济”。从明朝天顺年间的木桥开始计算,安济桥的前世今生已有566年历史。


安济桥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重要见证。1937年10月5日,日寇的气垫船沿滏阳河向冀南进犯,行至此处,因洪水淹没桥孔无法通行,遂将桥的中孔炸毁,强行通过。日寇这一罪行导致滏阳河上的交通要道中断20年。


1956年,当地村民以木桩、木桥板连接被日寇炸断的中孔,勉强可以通过行人和小型车辆。


1982年1月,衡水建市。当年3月,市政府将连接安济桥中孔的木桥拆除,用钢筋水泥结构衔接两端的断桥,同时修复了桥栏。桥面北侧护栏镶嵌的大理石牌记录了这个过程。


东桥头北侧有一通石碑。碑文显示,2013年3月5日,衡水安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下半年,衡水市桃城区政府再次启动安济桥修缮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对古桥进行全方位维修加固。桥西口北侧的石碑碑文记述了这次修缮过程。


为了保护古桥古迹,东西桥头安装了护栏,限制各种车辆通行,只有行人可步行上桥参观。


修缮后的安济桥,再现历史风采,恢弘且优雅,气势不减当年。




修缮后的安济桥从侧面看去,清澈的滏阳河水在桥下由南向北缓缓流淌。每座桥礅处砌有棱锥形分水石,每个拱形桥孔的正上方(中孔除外)雕有一只龙头吞水兽。据民间传说,吞水兽有抵御洪水、调节旱涝的本领。


走上安济桥,坑洼不平的石板桥面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两道平行延伸的车辙沟,呈现出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车辙最深处达10余厘米。由此可以想象,石桥建成后的两百多年间,桥面上人来车往的繁忙景象。其中最多的,应该是运送货物的牛车,人力推的独轮车、挑担售卖的货郎、走亲访友的村民等,说不定还有娶亲的花轿和赶考的举子。桥面中间的最高位置曾被侵华日军炸毁,二十年后重修复通,车辙沟到此中断,仿佛是欢快激昂的民乐合奏乐谱被暴力撕毁折断。粼粼车辙沟,犹如刻在石板上的历史记录,其中沉淀了数不清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家国恩怨。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滏阳河畔先民的辛劳,也深刻铭记侵华日军的残暴和野蛮。桥面两侧靠近桥栏的石板上,等距离镶嵌着用于固定桥面的铁榫,相当于木结构房屋的榫卯结构。燕尾形的铁榫与相邻石卯紧密咬合,将桥面的石板、护栏连结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1965年,为了便于车辆通行,当地居民曾将桥面的车辙沟填土轧平,并铺设沥青桥面。在2019年的修缮过程中,施工人员剥离掉沥青路面和历年填补的土层,车辙粼粼的石板桥面和银锭铁榫得以重见天日,再现了安济桥伤痕累累的素颜原貌。两侧桥栏靠近桥面的地方,依然清晰可见曾经铺设沥青的黑色印痕。


坚韧不拔的铁榫,沟壑深深的车辙、断而复通的桥孔,无声地叙说着安济桥曾经的恢弘、曾经的繁华、曾经的豪迈和曾经的屈辱。



我们游览安济桥那天,春风和煦,暖阳高照。尤引人注目的是东西桥头各有一对镇守石桥的大石狮。仔细看去,两端石狮的造型风格略有差异。东桥头两侧的石狮身形健硕、威风凛凛;西桥头两侧的石狮则身形圆润、开怀大笑。另外,安济桥两侧各有58根石望柱,望柱间镶有高浮雕卷云纹宝瓶图案石栏板,寓意“永保平安”。每根望柱的柱顶雕有雌雄相间、两两相对的石狮像。这些狮子雕像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有的颈挂铃铛,有的项戴缨穗,有的左顾右盼,有的搔首弄姿,无不憨态可掬。石雕工艺各有特色,但成对石狮的基本配置为雄狮爪下盘绣球,雌狮爪下安抚幼狮。安济桥的石狮也符合这个标配的要求。有所不同的是,这里每只雌狮看护幼狮的数量不等,一只、两只、三只的都有。小石狮或蜷匐在母狮爪下,或爬上其后背作嬉戏状,或将脸颊贴在母狮身上做撒娇状。虽是石头雕像,却流露出舐犊情深的感觉。由于经历了两百多载的酷暑严寒、风霜雨雪,部分石狮出现了风化破损的情况,岁月创造的残缺美别具一格。


安济桥上到底有多少只石狮?我们数了几次都没数清楚。最后用如下的方法确定了其大概的数量范围:东西桥头各有一对守桥的大石狮,南北两侧共有116根石望柱,每根柱顶雕刻一只小石狮。因此,大、小石狮合计120只。因为雄狮和雌狮的数量各占一半,而每只雌狮最少带着一只幼狮,所以最少有60只不同造型的幼狮。大、小石狮的数量合计应该不少于180只。在游览中,看到多根石柱上的雌狮带着两只或三只幼狮,观察其数量约占雌狮总量的三分之一。据此,幼狮的数量还应该再增加20只。综上,估计安济桥上约有200只石狮。南北两侧各100只。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当年桥梁设计师的匠心独具。上桥者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安济桥都呈现出双狮守桥、百狮迎春的太平盛世景象。



早在安济桥建成之前,滏阳河西岸已建有客货运码头,附近的客商多从此地乘船进津赴京。安济桥建成之后,桥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桥旁的码头更是商贾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常有出行客人到安济桥附近的街市询问渡口、渡船的信息。由于古时将渡口称为“津”,询问渡口即为“问津”,安济桥西口与滏阳河平行的街道因此得名“问津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衡水地区盛产高粱,当地人历来有用高粱酿酒的传统。据载,衡水老白干已有1900多年的酿造历史,兴于汉,盛于唐,名于宋,正式定名于明代。明嘉靖三十一年,衡水城内有知名酒坊十八家。当地流传着一句老话:“古桃城虽不大,烧锅却有十八家。”可想而知,当时滏阳河上有多少飘散着酒香的船只北上南下,将琼浆玉液送到冀中平原四面八方、千家万户。安济桥与衡水酿酒行业之间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安济桥建成伊始,为当时滏阳河两岸各家酒坊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衡水解放后,原有的十八家酒坊被收归国有,成立“冀南行署国营制酒厂”,即衡水酒厂的前身,厂址就位于距安济桥仅500米的问津街北段。酒厂的施工建设、原材料采购、酒糟外运、产品销售、员工上下班都与安济桥息息相关。可以说,安济桥的每块桥板、每根望柱、每尊石狮,都浸润着老白干酒的陈年酒香。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衡水老白干酒,其注册商标上的石桥就以安济桥为图案原形。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曾在衡水农村插队四年,在衡水地区的阜城县和地直单位工作八年。也曾多次走过安济桥,多次看到问津街酒厂门口排队等候拉酒糟的大马车,多次目睹村民买到老白干酒的欣喜。那时候的酒厂很简陋,没有宏伟气派的厂房,更没有漂亮的花园厂区。我们这次到衡水故地重游,提前在携程上预订亚朵酒店。没想到的是,亚朵酒店竟然是由衡水酒厂老厂房改建而成,而且距离安济桥如此之近,真是机缘巧合。


在酒店10楼凭窗南望,安济桥及其周围景色一览无余。在周围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安济桥显得更加古朴厚重、秀美从容。饱经沧桑的安济桥,凝聚了冀之起源的文化底蕴,浸润了滏阳河两岸飘散的陈年酒香,经历了抗日战争炮火硝烟的洗礼,见证了衡水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岁月静好,并将继续见证衡水明日的腾飞和辉煌。


(作者周晓苏,笔名南开之苏堤春晓,曾为阜城县砖门公社插队知青,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退休前从教多年,担任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摄影:陈康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