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堤,犹如村庄的屏障,在宗佐村防汛、抗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润地  摄


宗佐自建村始就与滏阳河、刘公堤相依为命、共存共荣,滏阳河水已融入宗佐人的血脉之中,而刘公堤则是宗佐的希望之堤!


冀州区码头李镇宗佐村位于冀州城西四十五华里处,该村地处古黄河、漳河、滹沱河等水流冲积而成的低洼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质地比较适中,现有耕地3240亩。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杜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站在宗佐村北望,滏阳河以南这条著名的堤坝刘公堤,犹如村庄的屏障,在古往今来的防汛、抗洪抢险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刘公堤自然和刘氏有关,宗佐人代代口口相传,刘公堤乃新河刘瑾儿所建,宗佐人口中的瑾字带儿话音。刘瑾是明朝一个有名的宦官。


这里,我们首先复述一个美丽的传说。


刘瑾是明朝的一个权臣太监,封“九千岁”,人称“立地皇帝”,即“站立着的皇上”。据说,万历皇帝陪伴他的母后李艳妃到京南游玩,当时宁晋孟家庄一带是一片湖泊,人称“小南海”。当皇帝母子走到孟家庄附近游玩时,李艳妃不慎掉入水中淹死。


万历返驾京城后,说太后在孟家庄坐化了,需在孟家庄修座庙。派谁去呢?因刘瑾曾在冀州新河(当时新河归冀州管辖)一带居留办皇差,离孟家庄不远,就让他去了。


刘瑾领圣旨,带着许多金银来到孟家庄。他想,给国太修个庙就花这么多钱,太可惜了!于是修了一个小庙,那么剩下的钱干嘛用呢?


早年,一到夏天,连着下几天暴雨,太行山上的水就都灌到滏阳河里,河里盛不下,一漫,就把沿岸的村庄淹了。刘瑾小时候家里也挨过淹,知道老百姓的难处。他想,在这一带征收钱粮,老百姓怨声载道,就给老乡们修个堤吧,挡住了水,就淹不了冀州新河了,活着给冀州新河人行个好,死了也给后代留个口念。于是,他拿定主意,把剩下的钱,在滏阳河以南,顺河修条高一丈、宽两丈的埝。


可是,好事情也有难办的时候,修堤要占地,有的人家的祖坟甚至得迁,涉及到的人家大都不愿意。怎么办?刘瑾想出一招:有一天,他骑上一匹快马,马尾巴上捆一把大扫帚,从新河桃园出发,顺河经冀州、衡水一直向东跑去,扫帚一直划到天津。随后,就开始了浩大的筑堤工程,民工们一车车拉土、推土,一直修到了天津。这就是刘公堤为什么拐那么多弯的原因。


埝修好了,刘瑾回到京城,给万历皇帝编了个瞎话,说国太的庙修好了,动了多少多少工,花了多少多少钱,庙修得多么多么高,多么多么大。万历皇帝一听,就派一个大臣去前门楼上察看。大臣站在前门楼上往南看,什么也看不见,回来禀报后,皇帝不信,说他欺君。接着又叫另一个大臣去看,也看不见,这个大臣犯开了嘀咕:“我要是如实说,可能会跟前面那位一样的结果,可我又确实没看见,没看见说看见了,也是欺君。”于是这个大臣这样跟皇上说:“恕老臣老眼昏花,没能看清。”万历一听,不能因为这事情连着杀大臣呀,“拉出去重打四十大板。”又命令刘瑾:“带朕亲去察看。”到了前门楼子上,万历问刘瑾:“看到了吗?”刘瑾说:“皇上,我看见庙顶了。”万历顺着刘瑾手指的方向,还真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远处的建筑。皇上高兴极了,原来万历是个孝子,给母亲修个庙又高又大,在北京都能看见……其实根本看不见,这事儿还落了个歇后语,叫“孟家庄的奶奶庙——照远不照近”。


第二年,到了祭日,万历皇帝给母后去烧纸,刘瑾在前边开路,龙车凤辇,浩浩荡荡出了京城。快到孟家庄的时候,刘瑾想,要是皇帝到了孟家庄,见庙修得又矮又小,还不治他个欺君之罪?于是,他编了个瞎话,说:“皇上,不能再往前走了。”皇上问:“为嘛不能走了?”刘瑾说:“前面正在闹瘟疫。”皇帝信以为真,怕得传染病,就不走了,在半道上给母后烧了纸。这时候,皇帝听说这一带修了一条大堤,离堤不远了,就继续南下,到冀州新河看看。看工程真不小,就问刘瑾:“堤是谁修的?”刘瑾说是冀州人修的。万历登上大堤走了一段,又问谁让他们修的,刘瑾说是自己叫修的。皇帝一听心里就全清楚了,知道了刘瑾给国太修得庙小,把修庙结余的钱修了堤,挺生气,想治他的罪。可又一想,刘瑾修堤,老百姓都念他的好,我要是把他杀了,老百姓肯定会说我……万历看着长长的大堤,认可了刘瑾所为,他觉得这也彰显了自己的德治,遂龙颜大悦,回京城了。


后人为纪念刘瑾,将此堤命名为刘公堤。


刘公堤南起新河县桃园村西,经冀州西部、北部、衡水市区南部,蜿蜒东北至天津,其“行程”随滏阳河而终。


据民国《新河县志》记载:“刘公堤初以防漳,后以防滏。始筑于唐开元六年,元至元二年城陷于河,邑迁今治,而亦恃刘公堤为保障。元至正年间重新添筑。明初因之比岁加修,历经洪武、永乐、成化、正德数朝,而河不为患”。明万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加修,至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历年春修夏补,每逢大水,各村按段分修,已成惯例。1882年、1918年、1925年各重修一次。从1946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85年,几乎每年都组织近堤村庄包括宗佐村进行补修。


滏阳河分一岸、二岸。水少时,河水在一岸内。水多时越过一岸,水在二岸内,水仍在河里流淌。赶上上游发大水,或者汛期,太行山上的雨水就会滚入滏阳河,滏阳河则水满为患,这时,刘公堤就起到了拦水的作用。历史上,刘公堤多次将无情的大水挡在了滏阳河以南、刘公堤以北。这一带的村民常欣慰地说,某某次闹洪水,只是淹了河与堤之间的那点庄稼,堤以南的庄稼和村庄安然无恙!


据史书记载和宗佐村老人们回忆,刘公堤多次拦住滔滔肆虐的洪水:顺治十一年(1654年)秋,平地水丈余;顺治十三年(1656年),河水泛涨;康熙十七年(1678年),滏阳河泛滥;光绪十一年(1885年),滏阳河水陡涨;1917年,滏阳河涨溢;1937年,滏阳河闹水灾;1939年,滏阳河闹水灾;1956年,滏阳河水越岸,刘公堤拦水。当时,石家庄东南、衡水西南、冀州西北全部遭到洪水袭击,刘公堤有效地拦住了洪水。


无畏、雄壮,而又美丽动人。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赋予刘公堤赞颂之词。宗佐村、刘公堤与滏阳河,必将永远地相携而在!


作者:李润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