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桥俯瞰图。


邹家桥,位于阜城县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北4.4公里,距县城27.6公里,东临江江河,全村275户,917人。现有邹、王、张、刘、郭、代、侯7个姓氏,原有郑姓、周姓、闫姓已消失,耕地面积2946亩,属中性土壤,以红土地为主。邹家桥原名郑家营,曾名邹家庄。据《邹氏族谱》载,邹姓祖籍山东即墨县吕家村马家寨大里邹家,明永乐二年(1404年),邹贵、邹富兄弟二人奉诏迁往河间府,邹贵去了泊镇王太和家庄,邹富迁往东光城西郑家营。邹富生性懦弱,又初来乍到,时常被郑姓欺负。邹贵闻讯后便自泊镇转迁郑家营,邹贵天生神力,膂力无双。为惩治郑姓,他抱起两个碡碌堵在村中饮水井口之上,郑氏深为震惊,只好迁往他地。从此,邹富居村东,后人称“东门”,邹贵住村西,后人称“西门”,村庄也改称邹家庄。后来因村东江江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取名邹家桥,村名也随桥名而称邹家桥。


明朝年间,这里有个叫邹连的人。邹连,道号野渔,兄弟四人(即通、迪、道、连),排行老四,博学多才,尤精兵术,曾为明吏部尚书廖纪老师。一生视功名如浮云,视金钱为草芥,隐居乡野,教书育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野渔失酒。据传,邹野渔早年曾在私塾授课,平日喜欢小酌,故每日去私塾时,都会带上一壶酒。从家到私塾途中有一棵古树,每次走到树下,邹野渔都会感到困倦,于是便在树下稍作休息。然而小憩之后,壶中的酒往往不翼而飞,这让他感到非常蹊跷。这一天,邹野渔照例来到树下,暗中打起精神,加强提防。不一会儿,就见一只狐狸悄然而至,偷喝壶中之酒,野渔趁其不备将其捉住。诡异的是,狐狸竟口吐人言,哀求野渔将其放掉,并称必有酬谢。邹野渔便应允了,这只狐狸果真送给他一部天书,也正是凭借这部天书,邹野渔拥有了非凡的才能。


野渔收徒。某日,邹野渔正在私塾授课,见一儿童趴在窗外张望。远远望去,只见孩童头顶有把黄罗伞,甚为惊奇。便上前询问,得知儿童姓廖,小名廖黑,家境贫寒,无力读书,与人放牛。于途中路过私塾,听见先生授课,稍作停留,便将课业熟记于心。邹野渔当即考问,竟然丝毫不差,惊其才,遂收其为徒,全力抚育,教授《四书》《五经》《论语》等。后来廖纪学业有成,官拜吏部尚书,人称廖天官。


野渔拦轿。邹野渔膝下无子,年老后便进京投奔学生廖纪。到达天官府时,守门侍卫见他衣衫褴褛,于是百般刁难,不让进也不给通报传禀。万般无奈下,邹野渔只得住进客店。一天,廖天官外出巡视,正好路过此店。邹野渔便拦路高喊:“好难见的廖黑啊!”廖天官见是恩师急忙下轿相迎,亲自将他扶至轿内,嘘寒问暖,得知事情真相后,廖天官大怒,当即辞退了门卫。从此,待野渔为上宾,恩养府中。


野渔释图。嘉靖八年(1529年),恰逢廖天官75大寿之日。大臣们都来廖府祝寿,首辅张璁也来了。他拿出一幅宋代邵尧夫的渔樵问答图,请廖天官题诗对答。借机试探廖天官是否愿意出山辅助天子。廖天官深知其意,就让老师邹野渔代答。邹看图题诗:“士林朽木归樵斧,宦海贪鱼上钩竿。须信尧夫原有意,时人休作画图看。”廖天官看了很高兴,又续诗一首:“邵子作画非等闲,劝君湘江钓屈原。吾师吕端不糊涂,贾谊廷陈治安篇。唐有周君弹仙客,佞者始畏名臣贤。何在宦海上钩竿?江州陶潜望归田。”师徒两首诗已表白了心态,张璁只好摇头作罢。


野渔献计。明弘治年间某日,邹野渔见廖天官愁眉不展,面有难色,便问其故。廖天官说,今日朝堂被奸臣陷害,皇上命其带兵西征平定叛乱。邹野渔听后说:“你放心领旨吧,我随军出征,可助你平定叛军”。野渔深谙兵法,颇通韬略。他发现此地黄沙覆盖,寸草不生,易守难攻。便命士兵围而不攻,整天用水团泥蛋儿,用力扔向敌军阵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众人深感困惑。三年后,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已经是杂草丛生,蓬蒿遍地。原来泥土中富含草籽,经三年的积累彻底改变了敌军阵地的环境。最终廖纪在邹野渔的协助下,发动火攻,全歼顽敌,得胜而归。廖天官将平叛经过据实上奏,表其功勋。皇帝随即召邹野渔入朝,赐其高官厚禄,但邹野渔拒而不受,赐其金银财物,亦不受。皇上知其生性淡然不忍拂其意,遂戏称道:“封你官你不做,你真是野渔翁不上钩啊!”邹野渔闻言连忙上前跪拜道:“谢主隆恩!”从此便有了“野渔”这个道号。


邹氏宗祠。清末民初,四川人邹建鹏调东光县任县长。一日,他闲暇时翻阅《东光县志》,看到邹野渔的相关记载,便询问其人情况,并亲自到河西邹家桥进行视察。自称与邹家桥邹姓是“一家人”,称陪同视察的时任村首邹广三为“三叔”。还主动捐款组织村民兴建了“邹氏宗祠”,亲笔题写了匾额。邹家桥村与县长攀上了“亲戚”,也倍儿有底气,“三叔”邹广三更是神气十足,每逢去东光县城办事,各衙门负责人都会亲迎亲送,“一路绿灯”。后来,邹建鹏辞了职,去了东北,作了张作霖的师爷。


作者:徐斌 莫金雷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