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良村展览馆。  


冀州区的岳良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冀县志》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国国君冯跋和北朝时期的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均系该村人氏。该村东晋时期称冯城,后来称冯地、宋朝后改为冯故乡。清朝初年,有位叫冯大公的人是位种田高手,引起众人关注,于是纷纷上门讨教种粮方法,冯也是当仁不让,真心传授。此后,掌握了种田技艺的村上人便是户户年丰,粮食堆积如山。后来人们将村名叫做“岳粮”,后人贪图书写简便,“岳粮”就写成了“岳良”,沿用至今。


岳良村,在冀州区和平路的东口,入393省道约0.5公里。该村现有人口1136人,土地2100亩。冯姓是村里大姓,另有王、李、杜、刘等十多个姓氏。2018年前后,新农村建设中,村里建起了村史博物馆、“文明里”文化街和大戏台等文化活动场所。冯太后作为冀州历史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在冀州区九州文化公园立有塑像。


历史上,岳良村的冯氏家族世代簪缨,且有着详细的宗谱记载。村民冯庆双存有一套清光绪年间的《冯氏宗谱》。宗谱详细记载了自始祖后稷至清末4300多年的冯氏宗族历史。该宗谱距今130多年,由该村冯氏第79世、北洋政府毅军提督冯瑞华依清咸丰以前冯氏宗谱续修而成。冯氏第1世为公元前2300年前的后稷。后稷姓姬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帝喾之子,《诗经》记载为天帝之子。从公元前2300年到汉,后稷后人26人被封为稷官;从汉到元,冀州冯氏30人被敕封稷官;到元第61世,稷官一职被朝廷废除。岳良村曾有一座始建于西汉的后稷庙,1958年前后被人为拆毁。


冯跋家族史上的两位皇帝分别是冯跋和其弟冯弘。冯跋出生年月不详,卒于430年,他是北燕王国的创立者。在位期间平内乱,肃官吏,课农桑,薄徭赋,重教育,对外交好,在位22年。


冯跋死后,其弟冯弘自立为北燕国君,年号“太兴”。在位仅六年被北魏所灭。


却就是这位杀死亲侄子获得王位的冯弘有一孙女叫冯氏,也就是后来的冯太后。她的父亲获罪被杀,她在宫中靠姑姑养大。冯氏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字,见多识广。14岁被封为皇后。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早逝,感情笃深的冯太后决定为夫殉命,被左右劝解。孝文帝即位,尊冯太后为太皇太后。此后20多年,冯太后两次亲临朝政。第一次是在公元466-467年,文成帝驾崩,11岁的献文帝即位;第二次是公元477-490年,4岁孝文帝即位,冯太后独撑国业。此时的冯太后,已思想成熟、注重权势,她足智多谋,杀伐果断,威震朝廷内外。亲政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及风俗习惯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此辅佐了孝文帝。有评论说,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性,她足智多谋,是十分有名的太后,拥有出色的政治经验和才能,王朝在她的治理下发展的强盛壮大,她的精明强干也对孝文帝的成长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冯太后的施政纲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除禁田,督课农桑;二是颁发俸禄,整饬吏治;三是平均田地,消除坞壁;四是建立三长,改革税赋;五是移风易俗,推行汉化。这些政令的实施,体现了她的政治贤明和励精图治的决心。她还大兴办学之风,禁止巫术,禁止同姓结婚,兴修水利,倡导商贾往来,崇尚节约。她留下遗嘱,死后薄葬。有《劝戒歌》300篇和《皇诰》18篇留世。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自冯跋在公元409年建立北燕帝国之后,冯氏家族在此后的100年间的五代之内,先后有过五位宰相。他们是冯跋的大弟弟冯素弗;冯弘的孙子,也就是冯太后的哥哥冯熙(438-495);冯熙之子冯诞(467-495);冯熙次子冯修(生卒年月不详);冯跋的曾孙(?-571)。史书记载:百年后的冯氏家族后人依然是著述颇丰,蕃衍可见,但唐朝以后日趋衰落,从此无缘史册。


岳良村的冯氏家族,叱咤风云百年,诞生了一位彪炳史册的冯太后,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岳良村,已被打造成“皇家小镇”,伴随着衡水湖5A景区的建设,岳良村也将更加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作者:吕乃华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