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这就是今年夏天我拍摄到的青头潜鸭。它已经成为咱们这儿的网红了!”9月29日,贺友顺拿出自己拍摄的照片——辽阔的水面上,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头潜鸭在芦苇丛中穿梭。


贺友顺自幼在白洋淀边长大。闲暇之余,去白洋淀拍鸟儿,是贺友顺最大的爱好。


据了解,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全球仅余1000只左右。



今年夏天,贺友顺在白洋淀拍到的青头潜鸭。贺友顺 摄


“青头潜鸭虽然弥足珍贵,但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光顾白洋淀了。我第一次拍摄到青头潜鸭是在2018年5月5日,当时没想到白洋淀中还有青头潜鸭。”贺友顺回忆说。


今年7月,相关专家在白洋淀发现了青头潜鸭繁殖现象。这表明,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已经在白洋淀“安家落户”。



白洋淀的秀丽风光。任树春 摄


青头潜鸭的“出圈”不只是在白洋淀,今年夏天,数百只青头潜鸭让衡水湖也愈发灵动活泼。


“除了白洋淀、衡水湖,邯郸永年、沧州南大港、张家口坝上康巴诺尔湖都出现过青头潜鸭的身影。”水生态学学者、衡水学院教授武大勇说。


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青头潜鸭作为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迁徙和栖息环境极其挑剔。青头潜鸭频频现身,充分反映出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体现出河北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懈努力。



青头潜鸭在白洋淀中栖息。贺友顺 摄


今年5月,河北省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在白洋淀发现极危物种低斑蜻,在塞罕坝发现河北新记录物种毒蝇鹅膏菌,在曹妃甸、黄羊滩、驼梁等保护区调查记录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这些现象的发生,同样也是河北省生态逐渐向好的生动体现。


生态改善,绝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河北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1年,河北省优良天数由149天增加到269天,重污染天数由73天减少到9天;2021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的优良比例达到73%,劣V类断面全部消除;截至2021年底,河北省森林面积达9986万亩,森林覆盖率35.3%,草地面积2921万亩。



夏日的衡水湖绿意盎然。张忠悦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除了白洋淀,塞罕坝机械林场也是河北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1月,塞罕坝机械林场首批签发造林碳汇核证减排量18.275万吨,已完成销售16.2756万吨,实现收入314万元,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百万亩林海。高俊虎 摄


天空湛蓝,碧波浩荡,林木葱郁,万物回归……一幅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