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水市武强县街关镇,有一家卖油酥烧饼的老店,店主的手艺传承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日前,记者来到烧饼店,店中饼香四溢,店主戴志宏正不停地翻着泥炉壁上的烧饼,拨弄着跳跃的火苗。经营店铺30多年,戴志宏制作油酥烧饼的手艺愈发精湛,伴着炙热的炭火,家里的日子也越“烤”越红火。


“老板,来两个油酥烧饼!”每天清晨,街关镇的刘先生都要光顾戴志宏的烧饼店。两个油酥烧饼买回家,搭着家里的咸菜、粥和鸡蛋,就是一顿美味的家常早餐。说起戴志宏的油酥烧饼,刘先生向记者夸赞:“他家的油酥烧饼就是好吃,香酥可口,20多年了我就爱吃这口!”和他一样,不少来这里买油酥烧饼的都是老顾客,很多人十年、二十年未曾改过口味。 



“我从十四岁就开始学做油酥烧饼了!”今年48岁的戴志宏说起自家的油酥烧饼来,格外地自豪。他说,早些年家里就做油条、烧饼等早餐小吃生意,得知东南街上有一家做的烧饼特别好吃,他们就过去请了那位老师傅过来教他们如何做。“老人家毫无保留地教了我和父亲一个多月,直到尝着我们做的烧饼口味差不多了,才满意!”后来,戴志宏从老师傅和邻居的口中得知,这位老师傅祖上曾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北京开烧饼店,当时因做出的烧饼内外焦脆、香酥可口而享誉北京城。很多达官贵人、才子名流都前去品尝。后来战乱,后人们回到祖籍武强县街关镇,并将这门手艺带到了家乡。


得知这段历史后,戴志宏对油酥烧饼制作手艺更加珍惜。“在咱们冀鲁地区,油酥烧饼是一种特色名吃,但各地做法不同,配方不同,工艺不同,做出的烧饼口味也不同。你看咱这油酥烧饼,里面抹的调料都是按照传了两百多年的配方制作,独一份。”戴志宏一边介绍,一边麻利地将卷好调料的面卷切成段,揉搓、点抹、刷油、擀压,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油酥烧饼即要酥脆,还要有嚼劲,这个嚼劲就来自于腕力。”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擀好的面饼甩向饼铛,哐、哐、哐,一个个“飞碟”从他手中跃出,整齐地排列在饼铛上。



为了纪念传授手艺的老师傅,也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油酥烧饼手艺的由来,戴志宏还将老师傅家油酥烧饼的历史写下来,挂在烧饼店里。同时,他将这门手艺传给了正在上大学的儿子。“手腕要这样用力,劲儿不能太大,也不能不小……”案板前,戴志宏细心地教,儿子也在认真地学。戴志宏感慨地说:“之前儿子一直不知道关于油酥烧饼的历史,后来听我说起后就一直想学,我也希望这门手艺在我的手里不会断档,能够继续传下去。”


如今,戴志宏做的油酥烧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顾客走进店里。“口感好,有老年间的烧饼口感!”“酥脆可口!回味无穷!”每当听到顾客的夸赞,戴志宏的脸上就洋溢着笑容。“现在我们基本每天能卖出六七百个,一年下来能挣个十来万,不仅供孩子上了大学,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红火!”戴志宏麻利地从红彤彤的泥炉里夹出一锅烧饼,分装给等候多时的顾客,满足而开心地笑着说。


摄影 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