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名艺精德馨的“红色”医生,用自己身上割下的8片皮肤、取出的5块鲜骨,及时挽救了两位病人的生命;他,一位年逾古稀的离休老人,余热献社会,离休不离岗,依托自办医院建起老年公寓,探索出农村养老新路子;他,一个闻名全国的抗震模范,大爱系灾区,扶危济困彰显至仁心,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影响着衡水的每一个人。每每谈起他,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他,就是吴殿华。



吴殿华14岁开始学医,穿了几十年白大褂,获得了诸多荣誉:全国劳模、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还有诸多绰号:“大爱医生”“救灾专业户”……


“做一个医生该做的事”


1961年,吴殿华接诊了一位名叫孔秀玲的患者,病人两年多不能下床,生命垂危,唯一的办法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术。吴殿华从自己右侧髂骨上取下大小5块鲜骨,尽快将伤口包扎后,又迅速地将一块块鲜骨移植到孔秀玲的身上,手术做得很顺利,他却全然不顾自己腿上的鲜血已染红了绷带……孔秀玲康复出院时激动地说:“俺和吴大夫是‘骨肉亲’,他是俺的大恩人!”


为救病人,他还曾割下自己的8片皮肤。那是1960年,农民刘孟恋在参加劳动时被铡草机的皮带所伤,不仅失去右手,半截胳膊上的皮肤也被勒掉。为了保住刘孟恋的胳膊,吴殿华割下自己大腿处的8片皮肤,移植给刘孟恋……


凿骨割皮救人,吴殿华的壮举令人震撼。“当时无非是忍受一些小痛,但换来的可是病人的命啊。”半个世纪之后,谈到这段往事的吴殿华仍很坦然,“不过是一个医生该做的事,何必一提再提呢?”


“先想办法救人”


2015年的一天,冀州区职工医院的保洁员庞华章老人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那天,老庞正在医院楼道里打扫卫生,突然心口一阵疼痛,还没来得及呼救,就昏倒在楼道里。正在出门诊的吴殿华赶紧组织抢救。旁边的医护人员提醒他:“家属不在场,万一抢救不成功怎么办?”吴殿华把手一挥:“先想办法救人,有事我担着!”


8个小时过去了,家属们想拔掉插在老人身上的管子,把他抬回家,为老人准备后事。吴殿华却说,“哪怕有一点儿希望,也不能轻言放弃。”经过一天一夜的治疗,老人终于有了呼吸。看着吴殿华布满血丝的双眼,家属们激动地连声说:“太谢谢了,这真是奇迹呀!”


庞华章老人逢人就说,“是吴院长又给了我一次生命。”


从医60多年来,他凭着精湛的医技,实现了一次次突破:上世纪70年代,他为病人成功摘除了巨大卵巢肿瘤,闻名省内外;上世纪80年代,他实施的“对称性胸腹连体儿分离手术”创下了双婴同时存活的全国纪录;上世纪90年代,他率领科研团队先后取得12项科研成果,实现了“小医院能做大手术”……


“哪里有困难就上哪儿去”


“哪里有困难就上哪儿去,哪里的群众最需要就到哪儿去。”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亲身参与过邢台、唐山大地震救灾的吴殿华,心急如焚,彻夜未眠,时刻关注着地震灾区的每条消息。他不顾年岁已高,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身体,立即组成由7名志愿者参加的救灾医疗队,携带300多种抢救药品、60余件医疗器械,迅速奔赴灾区。他是河北省赴川救灾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所带领的医疗队,也是赴川救灾的首支民间医疗队。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共救治了184名伤员,筛查会诊伤员800余人。2008年7月2日,又带领医疗队携带3万元的药品和生活用品,二次重返地震灾区,为伤员进行认真复查和治疗,还把灾区的三位老人接到冀州疗养,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医疗。2009年5月7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他又携带3万元的药品和生活用品,第三次奔赴灾区,对他救治的184名伤员一一进行了回访。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吴殿华再次组织医疗小分队,经过30多个小时的车程、3000公里的长途跋涉,4月16日到达灾区。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他每次检查都很辛苦,血压由平时的70升到了170,甚至出现了房颤,但他也仅仅是在短暂的吸氧、休息后,再次投入救治。在玉树的20个日日夜夜里,经他抢救治疗的重伤员就达510人。


吴殿华这些年数次奔赴灾区一线,从四川汶川到青海玉树,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到四川雅安,从河北涞水到云南鲁甸……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吴殿华的身影。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会懂得生命的珍贵;如果你去过灾区,伤病员的眼神让你揪心,知道那里有灾难,不去会是一种煎熬。”吴殿华说。


“危难时刻冲得上,关键时刻豁得出。”吴殿华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真正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无悔追求。吴殿华的精神,犹如一团灿烂的火焰,点燃了绚丽的道德之烛,展示出一个当今社会人人能够企及的更高的道德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