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是河北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3281”托管体系,稳步推进小麦玉米主要农作物生产全域土地托管,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激发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运营模式:三二八一。整合三支队伍。即农民种植合作社、农机农民合作社和无人机飞防合作社。全县共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1096家,注册社员69800多人。农机农民合作社51家,注册社员2000余人。无人机飞防合作社5家,注册社员40人。农民种植合作社主要负责种、药、肥、水管理方面的托管服务;农机农民合作社主要负责耕、播、收等农机作业方面的托管服务;无人机飞防合作社主要负责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托管服务。三支队伍,三位一体,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即发挥了专业队伍干专业环节的优势,又避免了合作社重复投入。定制两种模式。即农业生产全托管模式,包括农资购置、统防统治、机耕机收等农业生产全链条服务,目前该县全托管面积已达16万亩。农业生产半托管模式,根据农民个性需求,进行“私人”订制,对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薄弱环节进行托管,目前半托管面积已达28万亩。两种托管模式涵盖该县阜城镇、崔庙镇等9个乡镇,服务面积可达69.6万亩次。做好八个环节。即:种、药、肥、水、耕、播、防、收。其中,种子、农药和化肥环节既是购买服务又是技术指导服务,灌溉、耕地、播种、防治和收获等五个环节是作业服务。合作社在开展托管服务时,做到“六统一严”。即统一购置农资、统一测土施肥、统一节水灌溉、统一防治作业、统一产值保险,严格服务质量。在“自愿加入、退出自由”的前提条件下,让农户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收益”、安安心心“托管”。健全一个体系。以县内5个国家粮食储备库为依托,以阜星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以20个粮食收购站为网点,对农民夏粮、秋粮进行烘干、储存、收购提供支撑,减轻农民晒粮、存粮负担,打通农民增收的最后1公里。


运营机制:三级保障。该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成立了推进土地托管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关组织,明确专门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做到县乡村三级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土地托管服务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土地托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土地托管的全域性稳步推进提供了制度保证。乡镇通过召开政策培训会、工作动员会等形式,提高镇村干部对土地托管的正确认识。通过召开政策宣传会、座谈会、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对土地托管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托管的好处。在抓好政策宣传、组织发动的基础上,村两委负责对合作社进行对接,各户与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签订委托协议书,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再与开展托管服务的合作社签订托管合同。各村成立土地托管质量监督小组,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种地的行家里手担任质量监督员,对合作社托管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运营效果:优势凸显。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土地托管服务中,合作社在农资生产厂家直接统一进货,减少了中间环节,同时由于科学施肥、施药,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上两项每亩每年可减少农资投入50元左右,全县累计减少投入2600万元;耕、种、防、收四个环节的农机作业、飞防作业每亩可节约支出25元,全县累计减少支出1300万元。二是推动了绿色发展。使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了防治效能,减少了农药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精准施肥,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改变了过去盲目过量、不均衡施肥的习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达到节肥增产增效。2021年,全县化肥、农药使用同比减少5.5%,小麦秸秆还田率100%,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5%以上。三是促进了乡村振兴。大力推广土地托管服务,由合作社提供种、药、肥、水、耕、播、防、收等环节托管服务,待作物收获后,在第三方和农户的监督下,核实产值,按协议价格和收益结算给农户,超出的产值由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按一定的比例分享成果。目前,最低协议产量为小麦900斤/亩,玉米1200斤/亩,超出协议的产值按照30%分成给村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增加土地托管收入350万元,可使34个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18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