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倪岳峰来衡水调研时提出在四个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其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闯出一条新路把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我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取得哪些成效?日前,市水利局局长侯玉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给出了答案。


侯玉东介绍,为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倪岳峰来衡调研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市水利局重点在“增供水、减用水”两个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构建地下水采补平衡新格局。


侯玉东表示,制约地表水供水量的主要因素是自产地表水资源不足、输水渠道不通畅和引水不应农时。为破除制约因素,我们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疏通骨干河道“主动脉”、畅通支斗渠道“毛细血管”,推进河渠沟塘的相互连通,打通水源到田间地头的堵点,打造引蓄顺畅的水系新格局。特别是安平、饶阳两个县新开辟滹沱河引水线路,供水形势大为改观。同时,加强与海河水利委员会、河北省水利厅、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等部门沟通对接,利用引岗黄、引黄、引卫等多条输水线路,加大引水量,实施非汛期常态化引水,满足不同季节农业灌溉需求。2021年,全市引水量达13.53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25万亩,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农业灌溉引水4.67亿立方米,增加地表水灌溉98.79万亩。


侯玉东介绍,我市还把开展全社会节水行动作为减少用水的重要举措,坚决执行“节水优先”治水国策。一是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政府副市长为召集人的节水协调机制,快速高效解决节水方面的问题;二是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节水信用管理机制,节水诚信受奖励、失信受惩戒氛围逐渐形成;三是持续强化取水井关停,今年以来全市已关停取水井21167眼,超任务8422眼;四是大力开展全社会节水行动,统筹推进农业、工业企业和城乡生活节水。目前,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39,处于全省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52.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32.6%,两个降幅全省最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覆盖率达到82%,全省第二。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由2014年的13.67亿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3亿立方米,降幅达到76%,年均减少地下水开采1.48亿立方米。


侯玉东表示,经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2014至2021年,全市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0.08亿立方米,桃城区、冀州区、高新区、滨湖新区、故城县、景县、阜城县7个县(区)提前1年完成了压采任务。2022年1-4月,全市实现地下水水位较去年同期回升,其中深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幅度连续4个月全省第一。可以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节水优先、大力引水、以水定产、修复生态、分区施策’治水思路,严格落实‘节引调补蓄管’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压采工程建设,同时,统筹做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优化治理路径,全面高质量完成治理任务。”就做好下一步工作,侯玉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