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济桥又名衡水石桥或衡水老桥,位于衡水市桃城区胜利东路,东西横跨滏阳河上。


安济桥,清乾隆年间建成,该桥为七孔石拱桥,长度为116米,宽度为7.5米,高度为16米。为华北大平原上最宏伟的古老石桥,同时也是千里滏阳河上最长最大的石桥。老石桥肩负着繁忙的交通使命,是南北连接邯郸、北京、天津,东西沟通山东、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曾经的桥上车马辐辏如梭,商贾云集,桥下河水畅通无阻,舳舻相接。在安济桥北侧,滏阳河西岸建有客运、货运码头,方圆百里的客商,都从此地乘船,进津京,由此衍生了安济桥西头的“问津街”,且一直沿用至今。


衡水制酒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解放前,在安济桥两端,有十八家酒坊建在老石桥旁。1946年,衡水解放后,党和政府把当时的十八家个体酿酒作坊收归国有,成立了“冀南行署国营制酒厂”,厂址位于距安济桥不远的滏阳河西岸,也就是后来的国营衡水制酒厂。衡水老白干酒的注册商标上的古老石桥就是安济桥。


据《衡水县志》记载:早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这里就建立了一座木桥。后来,由于多次发大水,木桥屡修屡毁。明嘉靖三十二年开始,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石桥,明隆庆三年又被大水冲毁了。这样衡水桥建了毁,毁了建,前前后后,经过了二百来年。至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由于滹沱河河床南徙,其支流和滏阳河汇成一条河,于是河水猛涨,桥几乎被冲毁。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直隶总督奏请朝廷批准,拨出银子四万七千六百多两,于清乾隆三十年五月(公元1765年)正式动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就是现在的这座石桥。安济桥修成后,这里的水路陆路畅通了一百多年。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0月5日,日寇的火轮由滏阳河南犯,因洪水太大,无法通行,日寇遂将安济桥中孔炸毁,强行通过。安济桥后来改用木桥衔接。1982年3月,把此孔木桥拆除,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同时,对桥栏杆和栏板进行了修饰。


安济桥自建成至今,已经有将近250年的历史,因河床西滚,桥东一孔已被土屯死,两边的大石狮子已被土掩埋大半。安济桥久经风雨浸蚀,行人磨损,望柱上的石狮及石栏板上的图案,有的已模糊不清,特别是由于十年动乱,桥上的狮子更是残缺不全。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9年5月安济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古桥安全,再现历史名桥风采,2019年5月启动安济桥修缮工程。2021年下半年,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安济桥修缮项目进行验收,衡水安济桥修缮项目顺利通过省级技术验收。


2022年初,修旧如旧的安济桥重新对外开放。宏伟的石桥完整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桥西南北两侧立有两通石碑,南面的石碑,字迹已模糊不清,不能辨认,据查为乾隆年间修桥所立,北面的一通则是2021年《安济桥修缮记》,记述了这次修缮过程。


从桥的侧面看去,潺潺的滏阳河水从桥洞流过,桥礅处都砌有分水石,每个拱形桥洞的正上方(中间被炸毁除外)都有一龙头石雕突出桥体,眺望河面,注视着来往的船只,震慑着欲将发飚的河水。正桥两端各有一对石狮,镇守着石桥的平安。


桥面两侧的护拦上各有58根石望柱,望柱顶上雕有石狮,狮下有莲花座,石狮两两相对,有的项戴铃铛,有的项戴缨穗,有的张口怒目,有的其前足下踩一绣球,有的其前足下踩一小狮,有的石狮周身饰以小石狮,小石狮或偎依其怀里,或爬上其后背,或作嬉戏状,或作哺乳状。各个狮子憨态可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也都在时时刻刻保佑着过往车辆行人及桥下船只的安全。望柱间镶有石栏板,栏板高浮雕卷云纹宝瓶图案。


修缮后的石桥,桥面上的水泥沥青路面被清理干净,还其本来的面目。桥面上铺满宽大厚重的方石,方石和护栏连接处都用银锭铁榫加固,两个燕尾形构成的铁榫与两块石头上的石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桥面上的车辙。因石块质地不同,车辙或深或浅,或曲或直。而桥面的中间部分系日军炸毁后重修,不见车辙。透过车辙,仿佛看到了先人们为了赶路而忙碌的身影,看到他们勤劳、颠簸、坎坷的生活。也看到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和野蛮。


衡水安济桥既是沟通滏阳河两岸的一座桥梁,又是每个衡水人心中的乡愁记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历经沧桑的安济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经历了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也经历了繁华,忍受了屈辱。见证了两岸先民的勤劳朴实和艰辛,也见证了近代人的英勇坚强和不屈,更见证了当代人的传承奋进和创新,并将继续见证衡水大地明日的辉煌。


作者:张凤龙 李福朝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