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镇是冀州农民作家刘世生营造的精神世界。他为此耗费20余年之心血,创作了三部累计近百万字的系列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古镇旧事》,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二部《古镇旧梦》,第三部《古镇金梦》已完成了第二稿,还在修改打磨之中。


刘世生的古槐镇系列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代八区”,即今天的冀州区小寨乡的东部和北部,而他的家乡小寨乡东庄村就在这个范围内。近日听说75岁的刘世生得了脑血栓,我便与冀州区作协主席魏俊红驱车赶往这个位于滏阳河北岸的小村庄。


刘世生的农家院在村外,与现在的村子割裂开来,犹如置身世外的桃花源:柴门,篱笆,没有院墙,四周都是树,满院子鸡鸭鹅,三间挂砖面的土坯房。刘世生与老伴正在院子收拾着什么,抬眼望见进了院子的我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上前来握住我的手,光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分辨才能听到他反复念叨的三个字是“不行了!”他的老伴在一旁说,老刘去年得了脑血栓,拴住嘴了,近乎失语,但身体其他地方没啥问题,行动自如。一米八大个子的他,依然玉树临风,但脊背也有些驼了。


走进刘世生的土坯房,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房顶用旧布扯起来当天蓬,防止屋顶掉土。老伴说,这房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了,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刘世生的这三部长篇小说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说话间,刘世生拿出了他的第三部《古镇金梦》的手稿,用圆珠笔抄写在稿纸的背面,工工整整,足有十几本。他比比划划,干着急,说不出话来,有时候老伴就解释几句。我们问的问题也尽量让他点头和摇头。


刘世生1947年出生在东庄村,初中毕业后一直生活在村里,当过生产队长、公社农业技术员,养过猪、喂过鸡、种过庄稼。幼年时,他从看“小人书”开始迷上文学,潜心研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同时,用心观察乡间的人与事,记录积累了十余本“生活随笔”。他创作的《老猎手与虎》《老队长遗事》等短篇小说,先后在《长城》《衡水文学》等杂志上发表。


2000年,刘世生萌生了创作古槐镇系列长篇小说的想法。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八路军将位于冀县城西北、冀衡二县交界处滏阳河以东的14个村,划为衡水代管冀县八区(简称“代八区”)。代八区范围即原冀县南良公社、东兴公社大部,也就是今天的冀州区小寨乡的东部和北部一带。代八区区长赵月光在此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成为抗日战争以及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解放后,童年时代的刘世生常常听这些老党员、老干部谈起“代八区”的往事,谈论区长赵月光和衡水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游击大队长贾殿阁,而贾殿阁的表弟尚庆西就是东庄村人,当时成为贾的天然堡垒户。刘世生的古槐镇系列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经过了长达八九年的走访座谈、组织材料、布局谋篇和精心构思,刘世生于2009年10月开始动笔创作。到2011年1月,在这不足10平米的农家小屋里,终于完成了40万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镇旧事》,201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以主人公步晓月与黄土原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利用简单的写实方法和充满泥土气息的地方方言,讴歌了古槐镇人勇敢、朴实、豪爽、智慧、乐观的浩然正气,再现了乡村现实生活细节,呈现了富于滏阳河一带地方特色的乡土生活风景。当年5月,衡水市作协、原冀州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刘世生长篇小说《古镇旧事》座谈会,来自衡水市作协、衡水日报以及冀州本地的文学作者20余人参加座谈,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小说是衡水市近年来难得的一部乡土题材长篇小说。2017年7月,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古镇旧梦》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相关单位为他举办了第二次座谈会。作品仍然以抗日战争时期古槐镇人民团结反抗外侵的故事为主线,讴歌了他们勇敢不屈、朴实乐观的民族精神。故事还穿插了古槐镇步氏家族在六姨太刻意报复下,散尽家财、家变人亡的衰败过程,如同做了一场黄粱梦。


衡水市作协主席宋峻梁说,刘世生是在衡水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起来的作家,对家乡的土地充满着无限热爱。他笔下的农村是自己生活中的农村,而不是站在高处,用眼睛俯视下的农村。《古槐镇》系列是一部具有浓郁土地情结的原生态乡村画卷,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现实的农村”,而不是人们旧有的“记忆中的农村”。尤为重要的是,作者看到了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农村的复杂性,而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深刻、独到之处。文艺评论家陈世钟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第一,农民本色的语言,方言土语使用恰到好处;第二,生活场景也是纯正的白描,真功夫;第三,农村生活是典型的,是写给农民看的。


古槐镇是刘世生的精神乌托邦,那里寄托着他的故乡情和家国梦。他曾经说过,古槐镇并非某一个特定的乡镇,他有当年“代八区”的影子。小说里的人物也没有具体原型,他们都是我的乡亲们。假如一定要问某人物是谁,我只能说他谁也不是,他是他自己,他以他的性格约束性在做事,做的事也是他才会做的。《古镇旧事》中这样描述古槐镇:“古槐镇坐落在滏阳河东大堤东侧,一条东西大街贯穿全镇,向西直通滏阳河,一条南北大街又把全镇分割为四块。在十字街镇公所门前,有棵几百年的老槐树,相传那是当年老祖们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过来时种下的纪念树。由当初来到古槐镇的三位老人,号称三老:黄老大、步老二、郝老三,发展到至今数千人口的大镇……”小说里面的唱词,也极具滏阳河地域特色:“槐树庄,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帝王将相晃过去,古槐镇人走上来。你看这农夫,挥汗荷锄倚天立,那农姑,涂脂抹粉巧妆打扮,千呼万唤羞羞答答就是不上台儿。说着说着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儿,光着脊梁梳着纂儿,她赌气撕碎围腰的红兜肚儿,一怒踢飞两只绿色鸳鸯鞋儿。哟嗬!上边露着咂咂,下边光着爬爬,你说叫人发眼不发眼儿……”


我们一边翻看着刘世生的小说手稿,一边拍照他手写的创作谈。原来,2015年12月份他就完成了第三部《古镇金梦》的第二稿,如今还在不停地修改。他的老伴说,老刘一直喜欢住在这老院子里,村内建好了新房子也没怎么住过,三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也只是逢年过节回家来住上几天。今年因为这老房子年久失修,实在太简陋了,这才正张罗着往村内新房子搬家,前两天已经把他那些宝贝书们先搬过去了。于是,我们提议去新房子看看。


从老院子的东面走出去,经过一个大坑,就进入了东庄村内,整洁的新砖房,平整的水泥路,墙上的天然气管道,跟刘世生的老院子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在他的所谓新房子里,已经先搬过来的几个书橱,为这空空荡荡的屋子平添了几分书卷气。刘世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常年参加农业劳动让他的手指都有些变形,但初中毕业的他却又有着文人的书生气。看着他书柜里整套的《唐史》《宋史》《元史》,床上他自费出版的前两部长篇小说堆成的山包,我明白了他身上的书卷气和书生气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底气和追求。因为刘世生几近失语,我无法询问他的古槐镇系列第三部《古镇金梦》何时出版,是否还要继续写第四部、第五部,但从他那坚毅倔强的眼神里,我已经读到了答案。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