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夜,是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高光时刻。当奥林匹克会旗入场,在一群山里娃稚声清纯的歌声中冉冉升起,同五星红旗一道高高飘扬之时,你是否会想到,孩子们是用希腊语在唱《奥林匹克圣歌》,而且唱歌的44名孩子竟是来自太行深山区的山里娃……
简直像安徒生的“童话”。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听着那充满稚气的童声,你不免会产生疑问:是谁帮着这带有“泥土芳香”山里娃们登上大雅之堂的?
今天的故事需要从4个月前说起。那是2021年9月下旬的一天,北京崇文小学退休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接到一名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电话。因为他们听说付宝环等老师正在参加“老校长下乡”活动,在太行山区的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支教,希望去看看那里的孩子们能否承担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林匹克圣歌》的任务。付宝环又喜又忧,喜的是老区的孩子们多了一次走出大山的竞争考察机会,忧的是圣歌要用希腊语演唱,这对连希腊语一窍不通的山里娃来说,难度太大了。
地处太行深山区的城南庄,位于阜平县城东南20公里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1948年4月,毛泽东主席率党中央机关东渡黄河,来到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主持土地改革座谈会,谋划“三大战役”的作战方略,并第一次具体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如果不是国民党特务告密,敌机突然来轰炸,我们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历史可能会重写……
城南庄镇马兰村则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的《晋察冀日报》驻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总编辑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她的夫人丁一岚也是《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新中国建立后还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1943年底,日寇对太行山根据地大扫荡,在马兰村制造了“马兰惨案”——19位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和印刷机惨遭杀害……
马兰村是我国新闻史上不能忘却的一个亮点。2003年起,一位出生在阜平并被寄养在马兰村的“红二代”——邓拓和丁一岚的女儿邓小岚,退休后继承父母遗志,来到这里支教。邓小岚从小就喜欢唱歌和音乐,她决定为“第二故乡”做点实事,为孩子们教授音乐课,用歌声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为山里娃照亮前进的方向。她用退休金为村里建了7间教室,还把家人和朋友捐助的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和吉他等乐器、乐谱送给了马兰村,建起了马兰村小乐队。从北京市区到阜平城南庄300公里,邓小岚每年往返20多次,一坚持就是18载!
与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见面场地就约在马兰村小学。付宝环提前一天赶到了城南庄镇。为了让山里娃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她临阵磨枪,从支教的马兰、石猴、井沟、八一、大岸底5所小学选了200多个孩子,以咬字、音准、呼吸这些基本的歌唱方法为主,上了两堂大课,最后挑选出100个孩子。100个孩子给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齐唱了《国歌》和《上学歌》等歌曲。唱完之后,让付宝环老师没想到的是冬奥会开幕式的主创团队当即拍板:由城南庄的孩子们承担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林匹克圣歌》的任务。当然,革命圣地城南庄的历史背景,以及“红二代”邓小岚等老师多年在革命老区支教的动人故事,也深深打动了北京冬奥组委。
正式选拔开始了,100个孩子经两轮选拔,最终参加开幕式的有44名孩子。除了5岁的“小豆豆”外,他们都是5所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为了让孩子们的歌唱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新的提升,从2021年10月下旬,开始了半封闭式的集中培训。河北保定学院合唱指挥专业的马孟楠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的林嘉濠同学,把教孩子们学唱《奥林匹克圣歌》分为两步进行,一是学会和理解歌词的含义,一是学会用希腊语演唱。因为完整的演唱和训练,必须以学会希腊语为前提。
虽然山里娃不懂希腊语、在合唱方面也几乎是“零基础”,但红色基因的传承,山里娃独有的专注与韧性,特别是“红二代”邓小岚奶奶和“老校长下乡”团的老师多年的培育,使奥运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种子。所以孩子们的进步超出想象,不断地带给老师和领导惊喜。山里娃邸俊博说得好:“其实所有的歌词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古老的精神永垂不朽’。一开始感到挺难的,越学越简单,希腊语有些发音跟中文有些像……”2021年12月底的一次视频汇报,孩子们的表现赢得了一片掌声。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带头鼓掌:“孩子们唱得太好了,真不错……”
山里娃唱响《奥林匹克圣歌》的“童话”,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和认识:是谁把山里娃托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殿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发出的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是“红二代”邓小岚等许多践行从物质到精神真心帮助革命老区脱贫的人们!
作者:张锡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