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地,一没点子、二没销路,就种玉米小麦,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收1000多元。”谈起种地变化,枣强镇新村金银花种植大户王英梅打开了话匣子,“后来县里引导大家种金银花,我一下种了30亩地,觉得跟着政府走准没错。”
话虽如此,可万事开头难,王英梅开始并不顺利。“咱之前没接触过啊,怎么种、怎么管都是问题,幸亏县里派来了技术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种地必须得学技术、懂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大发展。”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于海云感慨地说,为了让更多像王英梅这样的人能尽快掌握种植技术,枣强县把推广农业新技术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以“百名农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活动为载体,在全县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和新技术,不仅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向农民传授技术,还聘请优秀专家、讲师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
“有了老师们的帮忙,第一年我家的金银花就获得大丰收,卖出了好价钱。明年,我要扩大种植规模,带着大伙一起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王英梅喜上眉梢。
“老百姓种地往往是今年种啥行情好,来年就一窝蜂种啥,等一上市才发现满大街的‘大路货’,土里刨金?很难!”于海云坦言,枣强作为农业大县,农民增收离不开产业,做好产业这篇文章,就必须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怎么调,种什么,如何才能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该县立足实际、认真谋划,研究制定了《枣强县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枣强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百千万亿”工程为抓手,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节水示范区、结构调整示范区、特色种植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为此,枣强县创新服务、破解瓶颈,探索出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分户经营的“六统一分”模式,持续推进“院县”、“院企”合作,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河北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衡水市农科所等一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一类作物一个专家”技术团队,提供全链条科技服务。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加强与北京新发地、中化集团、中粮集团、鲁花集团的合作关系,签订回收合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销售环节的难题,为全县种植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和中粮、鲁花这样的大公司合作,花生销路不用愁,还和中化农业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我们的万亩花生进行各类指标检测和病虫害预防,强有力的措施和保障让我有胆量扩大种植规模,从去年的5千亩到今年的1万亩,明年我还要再继续扩大规模。”枣强县金谷园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瑞华信心满满地说道。
农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景象:全县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5万亩,单产400公斤,总产2000万公斤;葡萄种植面积2千亩,亩产2000公斤,总产400万公斤……
行走在枣强县,沿武馆线、张唐路、枣景路、皮草环线的谷子基地,沿肃临线、肖马路等区域的高粱基地,沿清凉江西侧、索泸河、卫千渠等地的甘薯种植基地,与1.7万亩的精品蔬菜基地、1.76万亩的精品果园、1.6万亩的中药材基地遥相呼应……红的、黄的、绿的,色彩斑斓的农作物正共同描绘出枣强农业结构调整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