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洗礼,衡水大地上保留下来的只是那些古树、古建筑了。古树源于自然,它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沧桑巨变,目睹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变迁,记录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发展,记载了一个地域的植被史、林业史、地方史,成为一个地域历史的“见证者”。从这个意义来讲,古树可称为“活化石”、“活文物”。目前,衡水市共有古树名木9016株,其中一级古树39株,二级古树50株,三级古树8926株,名木1株。古树群35个,包含二级古树6株,三级古树8747株。本报精选部分古树名木以飨读者。


中华公园龙柏



在桃城区中华公园内,有9株龙柏,其中最大的一株,胸围0.6米,树高5.9米,树冠直径4.7米。这一株是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在衡水视察工作时亲手种植的。1989年4月6日,李先念来到新建成地方中华公园,并兴致勃勃地种下龙柏。这株龙柏到2021年树龄已有32岁了。


目前,这片区域用不锈钢围栏围了起来,树下铺着草皮,工作人员经常进行浇水和养护。围栏内除了这些龙柏之外,还生长着两株侧柏。2013年9月10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同衡水市人民政府共同树立了“河北省城镇古树群标志牌”。


龙柏又名刺柏、红心柏、珍珠柏等,是圆柏(桧树)的栽培变种。龙柏长到一定高度,枝条螺旋盘曲向上生长,好像盘龙姿态,故名“龙柏”。目前,中华公园的这些龙柏仍处于幼年期,相信若干年后,必将像一条条盘龙守卫衡水大地。




枣强县王常乡同站里村古槐



这棵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树,树高10米 胸(地)围250厘米。几百年来,依旧枝繁叶茂,被村民如神一般的敬仰着、供奉着。人们说:“它是我们村的守护者。”村里的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家族1604年迁至枣强东三十里老槐树(当时已经200多岁)底下。”1956年那场大水中,他救了30多村民的性命,古树旁的7户人家都爬到树上生活。几百年来,每逢颗粒不收的灾荒年,不知有多少人用这课树上的槐籽豆充饥,保全了性命。以此,人称“救命树”。村民每逢大年三十,都要带着贡品祭拜它。


令人称奇的是,不知道多少年前,古槐原来的树冠、树干都死亡,而在古树干的底下重新生长,并把原来的老树干包裹起来。也有人说,这是古树不忘本,一直靠一己之力守护村民。


安平县何庄乡武崔庄皂荚树



安平县武崔庄村的两株皂荚树生长在武杰锋家。据武杰锋说,树是老爷爷(曾祖父)生前所种。老爷爷生前略懂医道,经常给人们收疙瘩,这两棵皂荚树是他去南方办事时,看到树形非常高大茂盛又有药用价值,非常喜欢,就要了几个皂角回来试种,还真是在北方生根发芽了,在老人的精心护理下逐渐茁壮成长了。没想到成了几代人的家传宝树。


130余年来,经常有各地慕名来求皂角及皂刺入药治病的,不管是本村还是外村人,武氏兄弟都是秉承祖辈与人为善的家风,拱手相送,分文不取,哥哥武志敏也从这棵奉献树上悟出行医治病,解人痛苦的道理,后来成了一名医生,其他的兄弟也是各有成绩。


其实,这两棵树原来更高,随着村里排水地势变化,院子已经填埋了四五米,要不应该有十几米高了。


故城县西半屯镇于庄村杜梨



于庄村的这株杜梨树生长村外,树高12米,冠幅平均13米,胸(地)围360厘米,长势旺盛。每年春季按时开花。300年来,在灾荒年份杜梨曾救过不少人的命。而今,很多人还曾受益于杜梨树的馈赠。


故城县建国镇草寺村柘树



柘树在北方地区不算常见的,只有零星分布。一般而言,柘树算灌木中的优势品种,能够长大成乔木,除了需要精心管护外,更需要自然的选择。草寺村这这株柘树树高4米、胸(地)围130厘米、冠幅平均5米。显然,已经达到了乔木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长成乔木的柘树年龄肯定较长。草寺村的柘树已经有600年。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柘树阳面曾经的主干树冠已经死亡,外皮有明显的撕裂的痕迹,树冠的头部已经腐烂。新的树冠是从根部另生发的树干长出来的,粗细已经超过了旧树干。


深州市穆村乡西八弓村梨树群



西八弓村果树种植历史悠久,村内及附近村分布着多个古梨树群,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就有2万余棵,500年以上的5000余棵,是华北地区保留面积最大的古梨树群。


景县安陵镇华口村核桃树群



核桃树群位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边。此处更为出名的是华家口的夯土险工。华家口夯土险工原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该险工全长255米,呈梯形,南北走向,顶宽13米,全程高程5.8米至6.7米不等。2014年6月22日,中国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华家口夯土险工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当地的文化传说。而这些核桃树相传是110年前建设夯土险工时所种。代表性的树高8.60米,胸(地)围171厘米,冠幅平均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