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后,随山竣川,分天下为九州,冀州为首。“夏铸九鼎,冀鼎最重”,此时的冀州一般认为是一个地域概念而非行政概念,包括今河北、山西全部,山东西北部,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等地区,河北简称“冀”由此而来。汉武帝时期,在全国设置了十三个监察刺史部,即十三个州,大致以上古时期的冀州区域大部设置冀州,冀州从此逐渐演变成一个行政概念。东汉至南北朝,冀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辖境主要包括河北中南部地区。北部的幽州(治所今北京),辖河北中北部地区。


从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到南北朝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这360年的岁月长河里,冀州基本上作为州、郡、县三级治所而存在,是河北中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隋以后,州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历史结束,但是冀州仍然以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存在,直至民国。在河北历史上曾经作过冀州州治的几个古城中,冀州区是唯一一个从称谓上保留或延续了“古冀州”历史信息的城市,河北境内曾和冀州在历史长河中相伴而行数千年的幽州(今北京),如今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冀州却以行政区划之名延续下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冀州是“河北文化的根”,是“衡水文化的发源地”,此言不为过。


冀州老城自诞生以来,曾被叫做鱼城、卧牛城、凤凰城、金鸡城。每一个名字并非简单的象形取意。因为老城建在海子(衡水湖)西南畔,鱼得水而生,传统文化中又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因此冀州城建得像一条鱼形。从地图上看,它的东门和北门都像一个伸向海子吞水的鱼头,所以民间传说冀州老城是一条神鱼,永远不怕水淹。冀州城还有卧牛城之说,旧时东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土堤,人们说这是牛脖子,前面有一个高岗,这是拴牛橛,相传这头神牛是仙女李三娘的坐骑所化。世间事总有一些巧合,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信都郡从邢台移到冀州老城,这是冀州为信都之名的发端,而邢台亦称卧牛城。还有位于“永年洼”中的永年县广府古城,历史上窦建德曾在那里建立大夏国国都,它也俗称卧牛城。有意思的是,两个古城不但都是临水而建,且民国时期的省立重点中学名号也是相邻。省立十三中坐落在广府城,冀州中学堂紧随其后改名为省立十四中。冀州老城还是一座凤凰城。传说东门是凤头,长长的东西大街是凤身,西门是凤尾,北门和南门是凤眼,街南北两侧的店铺是凤凰的羽毛。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凤凰城孕育了多位聪明美丽的皇后,史上有名的北魏冯太后和她的两个侄女废皇后、幽皇后,其故里就在城东的岳良村。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既然是凤凰城,就一定有宝贝,相传这个宝贝就是金鸡。东汉末年,冀州城里那位叫李三娘的仙女,每逢双日在北海子里用一个大石磨给城里的百姓磨面,逢单日趁夜色骑着神牛往城里送面。金鸡是李三娘的报时鸡,就藏在四座城门楼下。


老人们都知道,在冀州城墙还没被拆毁的时候,如果站在北门和西门附近,拿着一块石子,顺着城墙投掷,就会听到石子在空中发出有韵律的“吱吱”的声音,就像小鸡发现食物后发出的召唤同伴的叫声,人们说这就是金鸡的声音。金鸡的啼鸣还有神奇的功效,传说北关有一个叫小芹的女孩,聪明俊俏,但生来耳聋,有一个道士让她每天五更到北门下听金鸡打鸣,百日后竟神奇地耳聪目明。还有一位姓冯的读书人,原本并不出色,后来立志在每天金鸡啼鸣时起身读书,几年后就成了很有学问的人。相对于鱼城、凤凰城等名字,金鸡城的传说更具草根色彩,因此能够根植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在所有金鸡的传说中,都离不开冀州古城墙。古时候,城墙是保障居民安全的一道有力屏障,历代地方官都把修缮城池作为善政之举。仅明清两代,冀州城墙共修缮过十九次。最早的冀州古城墙修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信都郡治迁来不久,《汉书》记载,那时的信都城周长十二里,高二丈五尺,护城河深、宽均五尺,此城俗称“汉城”。后世修建的冀州城占了“汉城”的西南角,其遗址如今仍依稀可寻,是“冀州八景”中的“信都旧址”;最大的城墙修建于北宋初年,时因冀州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出于战备考虑,城池修得较高大,该城周长二十四里,今天的北关、西关当时都囊括在城内,后世俗称“宋城”。如今在冀州城的西北和东南还有连绵起伏的土岗子,这就是“宋城”遗迹;修得最坚固的城墙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该城内外都用砖修,槽内填塞硬土,每隔三尺再灌一层尺余厚的三合土。城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两丈,城墙上宽一丈五尺,底宽两丈,垛口高五尺六寸,并修有炮台十六座。此城南门悬挂“畿南古郡”石匾。老人们说,西安的城墙什么样不知道,仅论城墙砖的块头,方圆几百里没有比得过冀州城的。传说知州蒋国华当时请了一个叫段子云的人修城,因为规格很高,工程下来段子云赔了本。后来他承修保定城,只一面用砖,这样把在冀州的损失又补了回来。


古人修城有许多讲究,九里十三步仿佛是吉祥数字,除了冀州城,保定城的周长也是九里十三步,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深意存焉。蒋国华修的冀州城存在了160年,直到抗战初期被破坏掉。金鸡打鸣的故事很多版本就发生在这座城下。其实按科学意义解释,那时的近地大气层比较纯净,古城四门都有钱城,它们和外城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城外又紧靠浩瀚的海子,城下的金鸡鸣叫其实就是石子在高大的砖城内发出的回音。



如今,冀州古城风采不再,只留下位于冀州镇北关村一带的一段土城墙。土墙从东北向西南延伸,总长4500米,分布面积225万平方米,最高处8米,底和顶最宽处分别为30米和10米。沿汉城址西、北面的沟渠为原城的护城河。据考证,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该城城周12里。北宋时将城周扩大到25里。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现古城墙高3—5米,基底宽30米,顶面宽4米。


1993年7月,冀州古城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冀州市举行的历史文物鉴定会上,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把冀州地区的人类文明史一下子推进到了距今5000年以前,有力地证明了冀州悠久的历史。为更加准确地理清冀州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冀州悠久的历史提供新的佐证。2013年11月24日-26日,冀州市委、市政府特邀请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考古协会会长张忠培,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以及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王莉英、陈华莎、穆青、石永士等专家教授来冀州,对冀州古城遗址、古墓和历史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部分历史文物进行了鉴定。专家团经过评审认定,此次冀州提供的123件文物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4件,仰韶时期文物1件,商代文物2件,战国时期文物17件,汉代文物46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物7件,隋唐时期文物15件,宋元时期文物9件,明代文物1件。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定为国家二级、三级文物。通过以上文物的鉴定能够佐证,冀州历史悠久,文化品位比较高,文化底蕴很深厚:仰韶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冀州之地就已有了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商人亦在冀州留下了自己的遗存;战国秦汉时期,逐步达到了文化发展的高峰,冀州的州之建制已完善;到唐宋时期,冀州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已相当发达。


民谣有云:“冀州城三件宝,砖头瓦块蒺藜草。”在老城内漫步,不时可见被遗弃的厚厚的城墙青砖。南门到西门的一段城墙墙基,如今已修成公路,路面几乎和城内的民居屋顶相齐,可见昔日城墙的高大。在西关和北关,仍能看到残存的“汉城”和“宋城”城墙遗址,静静伫立在浩瀚的湖边,上面杂生的枣树,仿佛见证了汉时明月和漳河的涛声,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不管人间怎样的沧桑变幻,它们一如既往地在土城上花开花落,让人们感悟生命在岁月轮回中的坚韧和美好。


作者:赵云旺  编辑:马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