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坟村隶属阜城县码头镇,是京杭运河西侧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村东运河为“七大险段”之一,水深流急,常有激流漩涡,古时运河行船到此需喊号慢行,加倍小心才能通过。该村民间文艺流传历史久远,且名目繁多,一度流传着“施家坟不害臊,出门就是秧歌调”的说法。要说施家坟民间文艺最出名的,当属舞狮子。


施家坟舞狮子历史很悠久,具体起始时间已不可考,有记忆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据村民介绍,舞狮子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鼓点慢、动作简单;武狮鼓点快、节奏感强,狮子动作灵活细腻。施家坟的舞狮子属武狮风格,整个套路就是一个讲述“勇士伏狮”故事的完整过程。进场前,两人一组、两头披挂好的狮子在场地外趴着等着引狮人引领,引狮人翻几个跟头或者来几个武术动作后,要和在场地边上的文武场(敲鼓点的)一问一答说一套开场词,这套词叫“传说”,引狮人开头先自我介绍,然后就是文武场问,引狮人答,主要内容是向“勇士”询问经过此地干什么去,告诉他山上有狮子吃人,劝他绕道而行;“勇士”则因为有高强武艺和护身宝贝,不惧狮子,然后引出狮子出场打斗,表演开始。“传说”套词全文如下:


引狮人(勇士):好汉住西阳,宝剑鞘内藏。今逢太平日,前去见君王。好汉是也!


文武场:哪里来的?


引狮人(勇士):西阳来的。文武场:何往而去?


引狮人(勇士):一去天朝进宝。文武场:山前走?山后走?


引狮人(勇士):山前走怎讲?山后走咋说?


文武场:山前走近八百,山后走远八百。


引狮人(勇士):为何不从山前而过?


文武场:那里去不得。有两头金头玉狮,吃的路家人稀。


引狮人(勇士):我倒不信。文武场:为什么不信?


引狮人(勇士):仗凭身中有宝贝。文武场:什么宝贝?


引狮人(勇士):斩妖剑、杏黄旗。文武场:一到夜晚呢?


引狮人(勇士):我有绣球灯。文武场:我倒不信。


引狮人(勇士):你看我的手到擒来。


说完后,紧接着起鼓点,引狮人打一趟拳,玩一套花活,翻两个跟头,开始引狮子出门。引狮子出门的鼓点叫“占场”,也叫“鬼头子”,引狮人手拿绣球灯先引出一头狮子,这头狮子出来后在场地一边站着摇晃脑袋等着,引狮人回身一个旋风脚,来到另一头狮子前面,引领另一头狮子来到场地与第一个狮子相对而立,然后是圆场。一头狮子跟到另一头狮子后边,绕场一周后回到起点。这时,文武场下底鼓,一个狮子快速窜到场地另一边,这个动作叫“剪子股”,接着鼓点打“四回头”,两头狮子随着鼓点,有节奏地摇晃着脑袋同时往中间凑,互相“啃痒痒”。这里,“剪子股”来两次,“啃痒痒”反复三次。最后一次“啃痒痒”时两头狮子同时慢慢地往场地一头走。当来到场地一头时,鼓点变为“紧急风”,节奏转快,两头狮子由头向内转为头向外,这叫向外翻,同时扇着胡子小跑回到起点,这一过程叫“小跑”,下一步是“约步”。


鼓点转慢,两个狮子并排站立,每个狮子四条腿分左右两组交替往前走,狮子脑袋向左右两侧交替摆动,随鼓点节奏,并排来到场地另一头。文武场下底鼓,鼓点改为“紧急风”,两头狮子向外翻,大步快速跑回原点,这叫“大跑”。接着,鼓点打“四回头”,引狮人拿大顶,头下脚上倒立,两腿夹着绣球灯,两个狮子朝着绣球灯扑三扑,紧接着,引狮人几个跟头翻到场地中间,把绣球灯扔到地上,两个狮子也跟着来到场地中间,同时朝着绣球灯扑一扑,叫“双扑”。“双扑”完成后,一个狮子到场地边上歇着。另一只狮子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朝着绣球灯都扑一扑,叫“扑四门”,接着在绣球灯上跳过去,回身朝着绣球灯扑一下,四个方向完成,叫“蹦四门”。表演完后,到场边去啃另一头狮子,告诉它:“该你上了”。然后,两个狮子配合来一个“双扑”后,另一个狮子再表演一套“扑四门”、“蹦四门”。这一段,主要表现的是“勇士”抛出绣球灯引诱狮子,狮子想吃但又害怕、反复试探吃不到嘴里的情形。


接下来,引狮人把绣球灯里的两个红布条扔到两个狮子嘴里,钻狮子头的人在狮子嘴里把红布条抓在手里,引狮人用绣球灯把红布条一拽,两个狮子把腰一躬,乖乖地跟在引狮人后边走,寓意“勇士”把狮子降服了。


施家坟的舞狮套路,融戏曲道白、乐器演奏、动作表演、故事内涵于一体,鼓点起伏变化多样、动作复杂连贯,步法精准协调,模仿惟妙惟肖,整个表演欢快、活泼,引人入胜。除了表演以上固定套路外,还往往有过桥、上桌子等高难度表演,过桥是把两个牲口拉的大车尾巴对着尾巴搭好,狮子要在车帮上走到头后,不下车帮再扭过头走回来,非常考验演员的“约步”功夫;“上桌子”则是考验两个人的配合,狮子头往上一蹿,狮子尾提着头的腰带把他使劲给掫上去,狮子头再把狮子尾给拽上去。


施家坟人热爱舞狮,自上世纪以来,施家坟舞狮子在表演中传承,一批一批的演员老去,一批又一批的演员接上来。到目前,村民们有记忆的舞狮演员已经传承了五代。在超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施家坟舞狮子形成了独有的演出风格,如开场时的“传说”就是其他村舞狮所没有的;庄运林曾对文武场进行改编改进,使节奏更富于变化,表演过程中高潮迭起;文武场演员的站位也有说道儿,打大锣的站在打鼓的右手边,往下是钹镲,再往下是小镲,最后是手锣,各演员之间动作配合默契潇洒,乐器声音此起彼伏,连贯有序,音效丰富,与场上狮子的动作表演相得益彰,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演奏效果。其他村的狮子文武场只有钹镲、小镲,没有手锣、大锣。舞狮子与文武场需要密切配合,钻狮子头的演员紧盯引狮人手里的绣球灯,听着鼓点信号,并通过肢体动作或简短对话,与狮子尾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按节奏做出各种动作,保证协调一致、精准到位。狮子尾受视野限制,只能靠听鼓点和与狮子头的交流来领会各种动作意图,靠多年的训练磨合,达到心领神会、双人合一的效果。


施家坟舞狮子除了在本村表演、自娱自乐以外,经常有一些外村的红白事或唱戏的来邀请舞狮子去演出助兴。有一年,去崔家庙许桥演出,许桥村南就是桥,那时候舞狮队过桥有讲究,不露“两手”不让过去。当时大伙儿都知道施家坟舞狮子的名头,桥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因为桥窄,引狮人赵书田在引狮子翻跟头时用力过猛,一下子翻到桥外,眼看着就要掉到河里。这时候,两个狮子眼疾手快,一个“双扑”,把胡子甩到赵书田跟前,赵书田抓住狮子胡子,一个“鹞子翻身”,稳稳地站在桥上。围观的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失误,都认为是赵书田和狮子配合来的一手“绝活儿”,纷纷拍手叫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喜爱程度越来越低。随着庄金生、施树良两个相对年轻的舞狮演员先后去世,施家坟舞狮子这朵运河边上的“民间艺术之花”也面临着凋零的危险,村里剩下还会舞狮子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因为疾病、体力等原因,这几个人练得也越来越少。因为舞狮子需要人多不好组织,曾经舞狮的一把好手、现年72岁的张宝森老人,只好骑着三轮车,带着自费购买的鼓、铙、镲到邻村找人敲家伙“过瘾”。如今,施家坟的年轻人不是在外打工挣钱就是嫌舞狮辛苦不愿意学,施家坟舞狮艺术就形成了传承上的断层。但作为我们的精神之根、文脉之魂,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应该得到更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


作者:莫金雷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