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1962年1月生。具有国际影响的雕塑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2012罗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英国皇家“攀格林奖”、首届“中华艺文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获得者。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2018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著名画家吴冠中之后当选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



塑民族之魂 聚前行之力


—— 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之路(上)


“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诗意,没有淳朴的情感,作品一定不会感人。所谓真、善、美,情感的真切,心地的善良,艺术形式的淳美即是。”


“没有梦,人们会陷入功利的现实。作为人类纯精神行为的艺术活动,注定了它与梦相连。因此,艺术家是梦者。当然,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须通过辛勤劳动而得以实现。”


“历史毕竟是历史。它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精神琼浆,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为未来、为后人书写新的历史篇章。艺术家们也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把握主流,才能创造出不朽的力作。”…… 


练就给人印象深刻并发人深省的“金句”,非一日之功。作品气势恢弘、国内国际获奖无数、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理论……回望吴为山走过的人生之路,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不平坦的求学路


1962年1月,吴为山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时堰镇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系清末秀才,伯祖父是著名书法家、学者高二适先生——1965年与郭沫若公开论辩《兰亭序》真伪。吴为山的父亲因为出生后就过继给了姨母家,取名“吴耀先”。吴为山小学时也用过“高曦”的名字,兄弟们的名字合起来是“为了‘人民江山’”。外祖父是开明绅士,家用瓷器多在景德镇定制且署有其名号,吴为山五六岁时就开始喜欢上这些陶瓷器皿上的画作及家中所藏古书中的插图,“那些清雅的山水和古香古色的仕女图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多年以后,他的每件雕塑都会自己配诗。


1969年,吴为山随父母下放农村。在近乎荒芜的岁月中,父亲督促吴为山和兄弟姊妹们读书、读诗,并自制小本子,抄录经典诗词、警句供孩子们背诵。吴为山上初中时,父亲就他给灌输一些文艺理论。一个夏夜,父亲把他叫进蚊帐里,讲“关于细节描写”。在父亲的影响下,吴为山喜欢诗,重“意境”,山水风光寄托着他的情和意。他还酷爱小说,看到现实中的人物,便猜测其生活的情境,寻找他们身上的文学性。由此,在那个特殊时代,他得以吸收很多传统文化的营养,拓展了知识底蕴和审美趣味。


吴为山11岁就摸索着写生,画小镇上熟识的老人。偶尔有机会去县城的文化馆,还能得到下放至此的省国画院的名家指点。14岁时,他已经能帮镇上的文化站画8米长的宣传画了。


吴为山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他曾参加过6次高考、考上过3所大学,以理科生身份参加1978年和1979年两次高考时均以一分之差而落榜,反倒以美术特长被无锡工艺美校的泥塑专业录取。


早年,吴为山为皖南老农塑像。


无锡工艺美校在惠山脚下,是由当地泥人厂一个仓库修建的,几间房屋,学生45名,老师六七人。从苏北到苏南,口音有差异,江南风光让吴为山感到新鲜。园林、庭院、古藤、石桥、蓬船……他整日画画、做泥人,常常从惠山直街的小店买上几个烧饼作为一天的干粮,便去太湖写生。在无锡,他还结识了杰出的民间艺人和诲人不倦的老师。泥塑名匠高标,手捏戏文的名家喻湘莲,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王木东等。这时候,吴为山喜欢上了司徒乔的画。司徒乔简约的形式、快捷的动作、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热情与善良,从每张速写中折射出来,作品中的人民性、正义感、善心、良知一直感动着吴为山。


吴为山在乡村为农民塑像。


在1982年的艺术类高考中,吴为山被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双双录取,20岁才第一次去了省会,入学后却因中技毕业工作未满两年不得报考大学的招生政策而被双双劝退。“当时一个苏北孩子考上艺术院校是轰动全县的,而被退回家则更加轰动。整整一年,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叫吴为山的年轻人是被南京两所大学‘开除’的。”1983年再次高考,吴为山同时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和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南京情结”让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不断攀升的雕塑之路


南师大毕业留校3年后,吴为山获得了去北大研修心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的机会,一年间选修了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中国哲学,“北大的环境使我在人文科学方面得到提高,我更试图从大文化层面去追本穷源,追问‘什么是艺术’。”1991年回南师大后,吴为山说服校方,支持一介讲师以两万块钱启动资金和一间40平方米办公室新创雕塑教研室及雕塑专业,其理由是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最原始的门类,其空间的多维性应当成为美术学科的基础课。


吴为山开启了雕塑创作之路。


1992年,南京市江浦县为林散之先生建的纪念馆需要一尊塑像,林先生长子林昌午(林筱之)找到了吴为山。


吴为山作品《行吟中的林散之》


吴为山的作品在开馆典礼上一鸣惊人。与此同时,他开辟出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塑像系列——被季羡林先生赞许为“扬中华之文化,开塑像之新天”,后来又扩展至科学家、政要等系列。《行吟中的林散之》2004 年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三届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优秀奖,最终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并陈列于院内广场上。


1996年,吴为山被选派到荷兰古城敦斯堡的欧洲陶艺工作中心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半年访学期间游历欧洲诸国,实地观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名家名作,其后还受邀为同样擅长雕塑、绘画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吴为山当时能够借助的,只有一张对方1977年访华时与中国牧民满脸微笑交谈的照片。


1997年至1998年,吴为山受邀去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做了一年高级访问学者。“欧美的游学经历使我逐步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吴为山舍弃了留在美国的工作机会,回国后旋即被南京大学礼聘并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36岁的吴为山开始创建雕塑艺术研究所,出任美术学和宗教学两个方向的硕士生导师(2003年又出任该校美术研究院创院院长)。


2002年5月,吴为山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塑像


2001年,科学家杨振宁为吴为山写下“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他认为,最能显示吴为山的天才的是他的许多模糊形象的作品。


吴为山为杨振宁塑像


“对人的价值之评述往往要退远到一定的时空。当我们遥望一个历史的背影,便油然追问:他给这个世界照亮了什么?”多年来,吴为山钟情于现当代历史文化人雕塑创作,对象多是耄耋之年的学者、艺术家,可塑性的泥在满怀深情的手的运作中,常常痛快淋漓地表现着生命的颤动。


“星星只有不断出现,才能显示它的光亮,其实,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上,有无数颗不同的‘文曲星’,当他们显现时,将是一片星河。”在吴为山看来,中国肖像雕塑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是表现“人”。“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他的脸上都会有记载,研究他们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研究文化,研究文化对人的塑造,研究艺术对人精神的内在渗透,研究怎样通过这种渗透内化并再外化出来的过程。所有的能永恒与历史的当是化石——一切生命的浓缩。”


吴为山作品《问道》于2017年3月2日在中共中央党校揭幕。


20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日,吴为山以《伟大的行者——马克思》命名的雕塑作品(铜塑,总高5.5米)立于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市西蒙广场。


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雕塑创作中的融渗和表现,吴为山创作的大量历史人物雕塑遍布世界许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吴为山作品表现了全人类的灵魂。


吴为山在创作《老子》。


2007年,吴为山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迁居北京,2009年出任该院美术研究所所长。2014年,就任中国美术馆馆长。 (待续)


吴为山作品《举杯邀明月——李白》


吴为山作品《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