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此时养生应注意防燥滋阴、调理脾胃。


防燥滋阴,调整心情


“每年到了处暑时节,我就感觉咽干口渴。”在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市民王女士说,不仅如此,她的皮肤也有问题,经常感觉皮肤干燥、没有弹性。


对于王女士的情况,接诊的脾胃病二科主任毛宇湘表示,中医认为,燥是秋季的主气。入秋后天气敛肃,久晴无雨,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气候偏于干燥,因而多出现燥邪。燥邪最容易耗伤人体津液,造成人体各部位“缺水”的表现,如口咽鼻干燥、皮肤干燥等,如果肠道“缺水”,就会引起便秘、小便少。另外,中医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因而秋燥最容易侵犯肺部,引发干咳少痰的症状。


缓解秋燥,首先,要勤饮水,补充水分。饮食方面,宜食梨、甘蔗、萝卜、蜂蜜、莲子、藕片、麦冬、百合等。其次,做到循序添衣,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的时候,人体的毛孔由夏季的张开转为秋季的闭合,气血从外向里走,如果此时穿的太多,毛孔就处于开张状态,不利于阳气的闭藏,故应“秋冻”。但是“秋冻”也要适可而止,准确的做法是循序添衣。最后,要注意调整情绪,“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很容易让人产生忧愁抑郁的情绪,要及时调整心情,避免情绪致病。


先调脾胃后进补


众所周知,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但是人们刚经过酷暑难耐的夏天,多因苦夏或过食冷饮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对此,毛宇湘指出,若在秋季直接食用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补品,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秋季进补,需在调理脾胃之后进行。


毛宇湘表示,秋季胃肠道疾病高发,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最为多见。究其原因,首先,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降低,胃肠道抗病能力也随之减弱。其次,秋季涵盖了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节日里,人们如果饮食不注意,聚餐时暴饮暴食等都会引起胃肠道疾病或原有的胃肠道疾病加重。


预防秋季胃肠道疾病,要注意防寒保暖。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应做好腹部保暖,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秋季脾胃虚弱,饮食以淡、素、鲜、暖为宜,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同时,三餐要规律进食。


适度运动,及时补水


“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较多,又潮又湿。”市民李先生表示,近期天气多变,空气湿度大,让他的关节炎旧病复发。


对此,毛宇湘表示,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人体舒适度降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易加重或恶化。另外,多雨的天气,还容易导致室内空气潮湿、流通性差,悬浮在空中的细菌和尘埃不容易散去。


因此,要加强人体对环境适应性的锻炼,及时根据天气预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天气晴朗的时候,可出门适度运动,多接受阳光的照射。秋季运动,不宜大量出汗,以免伤阳气,青年人可以选择打羽毛球、爬山、游泳等体育运动,年老体弱者则可以选择慢跑、散步等健身活动。运动过程中,要防止拉伤,运动结束后,要及时补水以防秋燥。


编辑:刘燕


来源:燕赵都市报
原标题:防燥滋阴调脾胃 加强锻炼勤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