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针灸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几根细如发丝的银针,在外国人眼中像有“魔法”一般不可思议——不用开刀吃药,针到病除。近来,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将发展中医,推崇中西医联合作为四院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竭力打造以“融汇中西合璧,彰显国医经典”为科室品牌特色。衡水四院中医科把针灸疗法作为日常开展项目中的重中之重。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实,针灸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较该时期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砭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后来发展到青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以及现代所使用的不锈钢针。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四院中医科认为,针灸疗法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目前,该科室在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方面都可给予治疗,针灸疗法可应用于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四肢关节痛、颜面神经痉挛、颜面肌肉痉挛、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多种病症。


近年来,国家一直重视中医的发展,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在稳步推动自身建设得基础上,积极发展中医文化,全面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和开放交流,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作者:宋春燕

工作单位: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