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群今年50岁, 是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从25年前穿上白大衣的那天起,她就给自己定下目标——救死扶伤,为更多患者拂去病痛。同时,她也是一名三叉神经痛患者。身兼“医生”与“患者”两重身份,她更加能够理解患者的需求,努力为患者提供帮助。
一场重病激起从医梦
孙淑群从小勤奋好学,1982年,她以当时衡水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衡水中学初中部。初二那年,她患上重病,只得一边学习一边治疗。高一上学期,因为身体原因,她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校园。一场重病中断了学业,却激发起学医的热情。待身体好转后,她进入当时的衡水卫校医士班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二院任护士。
“从事护理工作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却不能使他们康复,我一定要继续学习,治病救人!”工作八九年之后,孙淑群越来越觉得自己缺乏专业知识,亟需“充电加油”。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临床专业知识,并于2001年顺利考入河北医科大学成教学院临床专业。2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当时,孙淑群已经33岁,跟医院其他医生相比,年龄偏大、工作经验却不足。要想实现治病救人的梦想,还得继续学习,她又马不停蹄地去北京进修。孙淑群回忆:“那段时间,女儿才9岁,家里的大小事全推给了丈夫和婆婆。经济压力也很大,多亏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支持,我才完成了学业。”
北京进修回来后,孙淑群成为了一名内科医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通过了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考核,累计发表论文6篇,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市级二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一项。
忍住病痛坚守岗位
门诊是服务患者的第一站,是医院综合服务水平的体现,而分诊工作作为门诊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患者就诊发挥着直接引领的作用。
2017年,市二院着手实施门诊分诊工作,作为门诊部主任的孙淑群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工作。制定导分诊流程、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工作繁琐复杂。当年10月,市二院率先在全市实行门诊分诊。分诊工作正式开始后,她还要根据医患双方的反馈意见对工作进行及时调整,不断完善导分诊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那段时间,加班加点已成为孙淑群的工作常态,而不时爆发的三叉神经痛,更让她备受折磨。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发病时,头面部会产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疼”。有时正在开会、接诊,三叉神经痛却突然袭来,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就用手顶住痛处,医院的很多职工都见过她捂着脸工作的场景。
2018年年底,饱受三叉神经痛8年之久的孙淑群接受了开颅手术。出院后,不顾家人和院领导的劝阻,她迅速返回工作岗位,不仅按时出诊,还负责全院的门诊管理工作,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条不紊。
凡人亦英雄 只因有仁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二院立即行动,全体职工放弃休假坚守岗位,为群众的生命健康构建起铜墙铁壁。孙淑群作为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副组长,配合医院快速设立、完善了发热门诊,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对可疑病例开展筛查、诊断和处置工作,确保发热病人、可疑病人筛查零疏漏。
同时,孙淑群还担负着没有发热症状的呼吸科患者的诊治工作。冬春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较多,医院没有因为疫情防控导致普通患者耽误治疗,她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
而此时,顽固的三叉神经痛又复发了。由于个人体质原因,她对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相当敏感:药量小一点儿,疼痛控制不住;稍微加量就会出现头晕、视线模糊、复视等症状。防控工作的紧张、身体的疲惫、突然而至的疼痛、药物的副作用,都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却从中更加体会到医生的职业意义。“当病痛袭来的时候,我能够真正体会到患者的无助和焦虑。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有救死扶伤的本事,还要有‘把患者当亲人’的意识,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有一次,孙淑群接诊了一位从农村来的老年患者。当时,患者感觉头部不舒服,就自己来医院看“头疼病”。凭着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她立即为患者做了相关检查,最后诊断为脑出血,需要立即住院。由于没有家属陪伴,她跑前跑后为患者垫付费用、办理住院手续,并及时联系到家属。患者康复出院时,全家人拉着孙淑群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她却摆摆手说:“这没什么,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本分。”
疫情期间,虽然工作繁忙,但孙淑群还是十分挂念家里的老人,一有时间就通过电话“看望”患有眩晕症的婆婆、“命令”腰间盘突出的母亲卧床休息、“监督”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父亲戒烟……虽然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她却从没因为工作有过一句抱怨。“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今后,我会继续坚守从医初心,坚持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知识服务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