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冀中大地,草木葱茏,瓜果飘香。我来到77年前抗日英雄马本斋率领冀中回民支队在陷于日军重兵围攻而浴血奋战、胜利突围的地方——阜城县千顷洼。
位于衡水市阜城县城东南5公里的千顷洼,由古黄河泛滥决口冲刷而成,因地势低洼而得名。历史上沙害严重,自然环境恶劣。曾几何时,黄风漫天,飞沙蔽日,淹没了道路和庄稼。当地老百姓称为“人行寻路苦,鸟宿找窝难。”民间传说,当年回民支队被日军包围,危难之际,一阵狂沙飞起,掩护了部队突围。在《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高纪庄突围作战亲历记》的小册子里确有这样的记述:“老天突然变了脸,刮起了大风,一大队在参谋长张钢剑指挥下,趁机向西南方向迅猛突围。”传说的真假已不重要,但无疑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如今的千顷洼早已今非昔比,树繁叶茂、碧波荡漾,已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万亩森林公园。在丛林深处,当年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的八十八名烈士长眠于此。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行走在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土地上,凝望着矗立在绿树掩映中的抗日英雄纪念碑,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战斗往事,心中激荡着无比的崇敬与豪迈。这支不畏牺牲、有着崇高信仰、坚定意志的英雄之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中。
不怕狂风暴雨,不怕山高路遥,不怕饥饿严寒,不怕枪林弹雨,不怕刺刀见红,不怕流血牺牲,具有“六不怕”精神的回民支队,在广阔的冀中平原上运用“伏击战、口袋战、围点打援、漩涡打卷、牛刀子钻心”等机动灵活的战术,打击日寇,屡建战功,日本鬼子闻风丧胆,恼羞成怒的日军多次试图将其围剿歼灭。
(一)
1942年5月,侵华日军调整重兵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妄图消灭抗日力量。为粉碎日寇的阴谋,掩护冀中军区首长和主力部队转移,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主动出击,灵活作战,成功牵制了日寇主力,胜利完成了阻击作战任务,但自身却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于是日军投入大量兵力企图将回民支队全歼于阜景公路以东,大运河以西,石德公路以北,交河至泊头公路以南方圆2500平方公里的阜东地区。
当时,日军调集5万多兵力对只有1700人的回民支队进行围剿,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且敌军装备了坦克、重机枪、迫击炮等有绝对优势的精良武器,而我回民支队仅有机枪和老式步枪,如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陷入敌人重兵包围之中的回民支队,情况万分危急。为摸清敌人的意图和行动方向,马本斋派出几支精干侦察分队了解敌情。经分析研判,发现这次敌人不但集结大量精锐部队和重型武器,而且变换了招数。敌人的扫荡一改过去夜间先进入据点周围,第二天再开始合围的规律,而是连夜直接布兵于点、线、面,因此不能像以往那样,当夜跳出包围圈。再是向哪里突围?向南,石德公路,平时敌人就严密封锁,这次又增加了兵力;向北,交泊公路有五、六千日军在拉网扫荡;向东,日军用汽艇封锁了运河,并有津浦、德石两路重兵以待,东进无异于自投罗网;向西,阜景公路已有1000余辆坦克、汽车一字摆开,且主力部队集中在富德公路上的阜城和漫河据点,此时往西突围,等于往敌人枪口上撞。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马本斋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制定了迂回穿插,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首先,佯装在运河突围,把敌人西边主力吸引到东边运河一侧。然后,出其不意,利用西侧阜景公路敌人出现的空隙,在敌人口袋底部捅一个窟窿,趁机突围。
马本斋先是派出一个骑兵排有声势地去运河西岸,买木头、架浮桥,借木船、找船工,吸引敌人注意,佯装在为主力部队强渡运河突围做准备;然后又安排一、二大队伪装成主力部队东进诱敌。与此同时,6月1日夜,我回民支队主力连夜从连镇(时属阜东县,今属景县)悄然进入阜景线以东七八公里的地方,就是千顷洼东侧的高庄和纪庄村。这两个相互连接的小村庄位于距阜城和到漫河据点各三、四公里的结合部,正好是个“裤裆叉”,是敌人扫荡的盲区,等敌人主力过去后,我回民支队就可以从阜景公路空隙地带向西南突围。
6月2日拂晓,不想惊动群众的部队集结在村外。可天亮后发现村外的沙土丘上只生长着一些低矮的荆棘丛树,老百姓称为“小老头”树,非常稀疏,部队难以隐蔽,无奈之下,部队只得进驻高庄和纪庄待机而动。马本斋提出,严密设防,封锁消息,马不卸鞍,人不离枪,子弹上膛,整装待命。并动员战士们一旦战斗打响,要奋勇出击,准备为国牺牲。遇见小股敌人,决不开枪,不能吸引敌人主力,要上好刺刀,随时进行白刃战。
正如马本斋所料,日军果然产生了错觉,连夜安排从阜城、漫河的主力部队向东推进,企图两路夹击,将回民支队消灭于运河西岸。于近拂晓,敌人的车队向高庄和纪庄开来,因为估计我军早已东撤,遂不加搜索,急急东进,从村北约3公里远的地方涌过去了。天亮时,已离开村庄二十余里。西部封锁线和阜城、漫河据点的敌人兵力大大减少。正当大家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敌人的后卫部队却向两村逼近,意欲进村搜索。马本斋当机立断,率部迎着敌人后卫部队向西猛扑。(待续)
作者:郭强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