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这一特殊日子的设立,旨在唤起全球公众对关节健康的重视。全球关节炎患者约有3.55亿人,亚洲地区每6人中就有1人患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关节炎的一种类型,它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等,是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它属于退行性病变,通常与年龄增长、关节劳损等因素有关,好发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关节炎患者数量将急剧增加。


 张长青接受采访。


“骨关节炎并非不可战胜,它是可防可控的。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病程,避免患者走到关节置换这一步。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10月10日,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关节骨一科主任张长青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从数据上看,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患病率超过50%,而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更是高达80%。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这场“关节危机”中更为脆弱,其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绝经后女性中超半数存在骨关节炎症状。


“骨关节炎不止危害关节软骨,它会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张长青进一步解释道,上下楼梯时关节疼痛、久坐后关节僵硬、行走距离缩短等都是关节炎的常见症状。在疾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则有所缓解。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可能发展为持续性,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到了晚期,还可能导致“O型腿”或“X型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动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早期发现骨关节炎呢?张长青提醒广大读者,要密切关注关节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上下楼梯时膝盖疼痛,不能连续行走,提重物困难,或者晨起关节僵硬超过30分钟,这些都可能是骨关节炎的早期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


寒冷潮湿天气可能诱发或加重关节疼痛。近期秋雨连绵,特别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倾向于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对关节造成过大压力。


针对骨关节炎的治疗,张长青介绍了“阶梯化”治疗理念。“我们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基础治疗到药物治疗,再到手术治疗,层层递进,为患者的关节健康保驾护航。”


“控制体重是保护承重关节的基础。”张长青解释说,体重每增加1公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加4公斤。对于肥胖患者,他建议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同时,肌肉力量训练也必不可少,如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这些训练可以增强关节稳定性,为关节提供更好的支撑。


对于关节炎早期患者,张长青建议使用外用或口服止痛抗炎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不可自行盲目用药。对于中晚期患者,手术治疗是重要的选择。比如,衡水四院关节骨一科开展的微创手术技术,如关节镜下清理术、胫骨高位截骨术(HTO)等。“以HTO为例,它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通过矫正膝内翻畸形,将负重力线转移到正常位置,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延缓关节炎的进展。”


对于关节炎晚期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最终解决方案。张长青强调,现代关节置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患者术后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术后康复同样重要,患者需严格遵循康复计划,确保手术效果达到最佳。


“预防骨关节炎,关键在于筑牢四道防线。”张长青总结道,“第一道防线是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减轻关节负担,就像给关节卸下沉重的包袱;第二道防线是科学运动,选择低冲击运动,避免频繁爬楼、登山等高冲击活动,让关节在安全的运动环境中得到锻炼;第三道防线是肌肉训练,增强大腿股四头肌等周围肌肉力量,为关节提供坚实的保护;第四道防线是合理饮食,均衡摄入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充剂,为关节健康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骨关节炎的治疗窗口期很关键。”张长青呼吁广大读者关注关节健康,定期进行关节检查。他说,早期干预患者10年关节存活率达85%,而晚期治疗患者5年内需二次手术的比例高达30%。“关节健康需要终身管理,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只有定期维护,才能让关节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当膝盖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时,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骨科就诊,切勿拖延,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