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践行地方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切实解决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助力莘莘学子圆梦大学,今年以来,深州农商银行高度重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政治任务来抓。截至9月末,已成功为25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授信总额达49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7万元,有效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托起了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


强化政银协作,精准对接获客源。该行主动加强与深州市教育局的沟通联系,建立了常态化的对接协调机制。一是定期会商。行领导亲自带队前往教育局,就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办理流程、风险管控等进行深入交流,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精准推荐。由教育局根据相关政策标准,向该行推荐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为该行提供了精准的目标客户群体,从源头上确保了贷款投放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此举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政策执行的公信力。


深化校银合作,前置服务抢先机。紧紧抓住高考录取这一关键时间节点,该行积极与辖区内各高级中学对接,及时获取已被高校正式录取的学生名单及相关联系方式。组织专人专班,对名单进行筛选整理,并主动通过电话进行一对一沟通联络。在电话中,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向学生及家长介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该行办理优势、申请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及还款须知等,提前解答疑问,消除顾虑,有效提升了意向客户的转化率。这种前置化的“主动营销”模式,变“等客上门”为“送策上门”,显著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拓宽宣传渠道,线上发动扩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该行大力开展线上宣传发动。一是全员转发。要求全行员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广泛转发该行精心制作的助学贷款政策解读图文宣传材料,形成强大的内部传播矩阵。二是精准投放。针对学生和家长群体较为集中的区域和社群,进行定向广告投放和信息推送,确保宣传信息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线上宣传的有效开展,极大提升了该行助学贷款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合专项行动,入户走访送温情。将助学贷款宣传与该行正在深入开展的“一池两新万企”行动紧密结合。客户经理在下乡入户、走访社区(村组)、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中小微企业时,随身携带助学贷款宣传折页,在开展常规金融服务的同时,主动询问、摸排有子女升学的家庭,面对面讲解政策,现场受理咨询,对有意向的客户进行登记建档、跟踪服务。这种“接地气”的走访方式,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体现了农商银行的“温度”与“情怀”,深受群众好评。


优化厅堂服务,阵地营销提质效。充分发挥营业网点遍布城乡的阵地优势,在各支行营业厅堂内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一是在显著位置摆放助学贷款宣传展架和折页,利用LED显示屏、液晶电视等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和视频。二是设立“助学贷款绿色通道”或专门服务窗口,安排业务熟练、耐心热情的大堂经理和柜员负责接待咨询和引导办理,最大限度缩短客户等候时间,提升办理效率。三是要求厅堂工作人员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学生模样客户或咨询教育相关业务的客户保持高度敏感,主动询问、交叉营销,确保不漏掉一个潜在客户。优质的厅堂服务体验,进一步增强了该行的客户粘性。


创新跨界联动,借力渠道广覆盖。积极探索跨界合作新模式,创新性地与当地邮政局达成合作。借助邮政投递网络深入基层、直达农户的优势,在邮递员下乡投递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关键环节,随件附上该行的助学贷款业务名片和简要说明。邮递员在送上“喜报”的同时,亦化身为该行的“政策宣传员”,温馨提醒学生及家长可凭录取通知书等相关材料到该行申请助学贷款。这一巧妙的合作,将服务触点延伸至学生家庭“最后一步”,实现了宣传推广的精准投送和有效触达,是拓展服务渠道的一次成功实践。


下一步,该行将继续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不断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将助学贷款这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为助力地方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金融力量。


通讯员:付亚雄 穆旺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