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批"政务服务+关心下一代"试点城市,衡水市创新实施党委领导、部门联动、“五老”助力、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年就业服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具有衡水特色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新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预防-干预-治疗"全链条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衡水市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干预向主动预防转变,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景县率先探索"润护驿站+幸福课程"双轨模式,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青少年润护驿站"窗口,由专业"五老"团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截至目前,已受理热线400多人次,接待来访者100多人次。为构建"预防-干预-治疗"的全链条工作体系,该县还创新开展"积极学习幸福课"班主任培训项目,通过17节系统课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目前,该项目覆盖全县小学五、六年级,通过班会课形式开展,深受师生欢迎。"这套课程来得太及时了。"该县一位参训班主任表示,"虽然是给孩子们上的课,但首先滋养了我们自己。我们学会了用成长型思维看待每一个孩子,真正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


景县关工委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做好'治病'的医院,更要建好'防病'的防疫站,让心理健康服务真正走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筑起坚实屏障。"


此外,其他县市区也纷纷发力,共同构筑起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桃城区组织"五老"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讲堂3场次,邀请心理学专家就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辅导;枣强县在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五老"志愿服务窗口,面向全县青少年开展心理帮扶、法律援助等服务;故城县通过"银发人才库",组织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老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爱国主义教育: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新矩阵

 

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衡水市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动"起来。


桃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创新设置国防教育主题窗口,陈列武器装备模型,邀请老战士讲述战斗故事,打造"英雄+教育"特色模式;故城县将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平语近人"进校园工程,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学习;枣强县依托功德颂展馆、抗日战争印记馆等10处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20余次,受教育青少年2500余人次,同时创新开展"村史志+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老干部、老党员编修村志,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


"这些创新实践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市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已形成"基地+课程+活动"的立体化教育体系,通过"五老"言传身教,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青年就业服务:构建全周期就业帮扶新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衡水市将政务服务与就业帮扶深度融合,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推动实现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


枣强县建立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在560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站设立青少年服务岗,全年受理青年就业创业咨询18人次,为749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就业率达91.69%。同时,审批就业见习基地40个,累计享受就业见习补贴398人次。深州市创新开展"政务服务体验官"活动,组织青年企业家体验审批流程,提出优化建议30条,推动8项服务提质增效。景县通过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为青少年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同时,组织"五老"中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开展创业辅导,帮助青年提升就业能力。


"我们不仅要提供就业岗位,更要帮助青年提升就业质量。"市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覆盖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创业扶持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正在推动全市青年就业工作从"保基本"向"提质量"转型升级。

 

创新机制:打造"政务+关爱"衡水模式

 

在试点工作中,衡水市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机制。这套以政务服务为依托、以"五老"队伍为支撑、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的工作体系,正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试点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在工作机制上,实行"党委领导、关工委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模式。故城县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县深化改革内容,县领导6次召开协调推进会;景县建立"五老"团队常态化服务机制;桃城区成立工作专班,细化责任分工。在资源整合上,深州市建立工作专班和联络机制;枣强县完善"五老"活动阵地建设;故城县构建"银发人才库",成立老干部社团11个。这些创新举措实现了政府资源与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


截至目前,衡水市已初步形成"组织全覆盖、资源全整合、服务全方位"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新格局。全市整合"五老"资源2800余人,开展专项活动230余场,惠及青少年1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