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十三中的奋进文化长廊。陈康 摄
我的英语笔记本第37页上,至今还留着那个鲜红的“58”。那是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像一道丑陋的伤疤,横亘在我密密麻麻的笔记中间。那天下课后,我躲在空教室里,把脸埋进臂弯,任凭泪水打湿了那张考卷。
记得那天放学后,夕阳把教室的桌椅都拉出长长的影子。我盯着试卷上那个鲜红的分数,突然发现“8”字的尾巴上沾了一滴眼泪,把纸面晕开了一个小圆圈。就在我慌忙用袖子去擦的时候,听见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由远及近。
“这是在给我的试卷浇水吗?”周老师的声音从头顶传来,带着一丝俏皮。睫毛在夕阳下投下细碎的阴影。我愣愣地看着她从包里掏出一包纸巾,抽出一张递给我——印着卡通小熊图案的,完全不像老师会用的那种。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完全亮。我推开教室门时,发现讲台上放着一个牛皮纸包裹。摸着像是本书,但谁会这样做呢?拆开时,一缕阳光正好穿过窗户,照在扉页那行圆体英文上“To my dear student:very mistake is a step closer to success.”墨水的反光照得我眯起眼,我也看清了老师的苦心。
周老师开始给我“开小灶”。每天早读前,她办公室的灯总是最早亮起。我们会一起朗读课文,她教我如何用腹部发声,让英语单词像流水一样自然涌出。她告诉我:“语言不是用来考试的,是用来交流的。”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害怕开口说英语了。最特别的是那本“错题手账”。周老师要求我把每道错题都工整地抄下来,然后在旁边用彩色笔标注:蓝色写错误原因,红色写正确解法,绿色写同类题型拓展。慢慢地,那些彩色笔记变成了我独有的英语学习“地图”。
期中考试前的那个深夜,宿舍的台灯已经持续工作了五个小时。我机械地翻动着笔记本,发现夹着一张便签:“Remember,I'm proud of your effort,no matter what the score says.”(记住,无论分数如何,我都为你的努力骄傲)我的眼眶又湿了,但这次是因为温暖。
现在想来,那些彩色笔记里藏着的不仅是语法知识。蓝色字迹旁边总会出现小小的批注:“这个错误很有创意”;红色的改正笔迹后面时常跟着:“比上次进步了0.5分哦”;绿色拓展区域偶尔能发现用铅笔画的小星星。这些隐秘的对话,像是我们之间的摩斯密码。
当92分的成绩单发下来时,我第一反应是去看周老师的表情。她正在擦黑板,阳光透过粉尘在她周围形成一道光晕。察觉到我的视线,她只是轻轻点了点头,继续写着下节课的板书。但转身时,我分明看见她嘴角没藏住的那抹笑意。
有时候我会想,教育的魔法究竟发生在哪个瞬间?是递来小熊纸巾的那一刻?是晨读时马克杯上升腾的热气?还是深夜发现的紫色便签?或许就像周老师说的,重要的从来不是分数本身,而是那个愿意在第37页的折痕处,陪你一起等待花开的人。
衡水十三中学生:史展齐
指导老师:魏云飞 陈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