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底盘”。

▲近年来大众瞩目的AI、大模型、机器人等科技领域,民营企业都贡献良多,也理当在国家核心科研力量中获得认可。图/IC photo


文 | 辛河


5月11日至12日,2025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河北举行。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底盘”。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已进入以产业链合作共建为主要特征、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在北京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工厂,生产线上正在研发和试生产的是由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磁流变悬架。


不久前,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实现了磁流变悬架系统供应链的国产化,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凭借这一优势,企业获得了大量国内车企的订单。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把生产链延伸到河北张家口的制造基地。


这种“北京研发 张家口制造”协同模式,带来显著的区域联动效应。其既是“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多年来,三地示范项目多点开花、产业协同更加紧密的一个缩影。


历经十余年努力,京津冀产业协作已从初期产业疏解承接为主,迈入产业链合作共建为主的新阶段。


2024年10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顺义区,以及天津、河北保定和雄安新区等地的整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和关键技术企业代表,联合发布《共建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倡议》,加快推动聚链成群。


去年,京津冀开放京津塘高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这条高速也成为我国首条跨省支持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的道路。


打通自动驾驶测试的一条路,是京津冀产业链合作共建的新成果。


背后,也离不开河北省主动链起产业“协作圈”的努力。


在凌云股份华北公司涿州工厂103工房一车间,完成一套新能源车的电池下壳体总成,不到4分钟。下线的零部件,几个小时之内就能运抵北京亦庄某车企生产基地。


近年来,凌云中央研究院参与长城、北汽、北京现代、一汽丰田等京津冀区域内整车企业的同步开发、同步设计工作,直接取得项目定点30余项,项目年产值超50亿元。


目前,河北省已有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汽、一汽丰田、小米、理想等京津整车厂供应链。


从“共通一条路”到“共造一辆车”,河北省积极联手京津两地,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链加快强链补链,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实现共赢。


2024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4.8%。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目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加快建设,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揭牌,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上线。


产业链合作的深度推进,体现了河北省在产业协同中的主动作为。


近年来,河北省紧抓重大机遇,发挥环京津地缘优势,以产业协作为牵引,以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为突破口,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打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廊道,主动将产业体系嵌入京津创新体系。


通过产业链深度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正从“物理叠加”走向“化学反应”,对河北而言,这是实现产业跃升、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产业协同向纵深推进,产业链合作将转向深层次的创新协同,这一进程不仅将重塑河北的产业格局,也将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范式。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起点,产业链深度合作正在为河北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来源:新京报评论


编辑:贾扬阳

来源:新京报评论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盘活了这个“圈”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