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长盈精密(300115.SZ)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报告。今年一季度,长盈精密实现营业收入43.95亿元,同比增长11.55%;扣非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32.85%。继2024年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之后,今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再创下同期历史新高,整体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季度营收净利再创同期历史新高
业绩驱动因素方面,长盈精密持续聚焦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及新能源产品零组件两大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务等人工智能创新业务的发展,叠加降本增效策略,持续推动公司营收规模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结合经营情况来看,长盈精密近年来的“双支柱”战略成效非常显著。2024年,公司实现了营收169.34 亿元,同比增长 23.40%;净利润7.72亿元,同比增长800.24%;扣非净利润5.31亿元,同比增长2,750.70%。出色的业绩表现收获了多家机构的认可,国海证券、太平洋证券、华西证券等给予长盈精密“买入”或“增持”评级。
分业务来看,2024年,长盈精密消费电子业务营收116.91亿元,同比增长15.39%;新能源业务营收52.14亿元,同比增长47.29%,占总营收比重由2017年的0.65%提升至30.79%。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新能源业务营收规模增长近百倍,发展势头强劲,第二增长极的地位持续凸显。
今年一季度,受益于消费类电子及新能源市场持续复苏向好,长盈精密实现营收43.95亿元、扣非净利润1.68亿元,双双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再次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绩单。
积极构建"双支柱+人工智能"战略布局
当前,长盈精密正积极构建"双支柱+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公司在巩固消费电子业务优势、扩大新能源业务规模的同时,着力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业务,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高速通信产品新领域。
早在2023年年底,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明确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规模从2亿元至100亿元不等,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加速突破。
据悉,长盈精密专注自主算法和多维感知的手臂协作机器人多年,目前主要为具身智能系统提供“小脑”和身体部分,已取得多家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客户的定点项目,且已有订单进入量产。2024年,公司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收2912.29万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重为0.17%。
长盈精密表示,随着AI及高速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司看好该方向未来的发展,将积极跟进客户和市场需求。
由此看来,未来,随着定点项目逐渐放量,长盈精密机器人相关收入有望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