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全景图谱》中,这样记录着:经过逐年上升,2023年时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10328亿元。估测2030年将突破1.8万亿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53%。同时,《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4)》认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仍然处于“黄金发展期”。
超万亿的市场、黄金发展期,面对产业“蓝海”,谁能忽略这个“大蛋糕”呢?冀州定然不会。何来“定然”?为何“不会”?那么——
锚定万亿“大蛋糕”的“冀字号”底气何在?
本报记者 信志锋 赵栋 陈连胜
作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生产销售基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沉淀,我们是有优势的。”冀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乔志远说。
这样的一组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现有辅具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12家。注册登记商标2624个、专利643项,参与制定各类标准15项。拥有各类产品千余种。12项产品入选工信部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医用护理床、防褥疮气床垫、拐杖、轮椅四大单品网络销售量全国第一,占据国内市场20%。销售企业2800余家、电商企业1200余家,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和澜湄区域国家辅具采购名单。
去年7月,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4年度河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冀州区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名列其中。
“但还要考虑,如何让产业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把‘蛋糕’做大。”乔志远说。
与乔志远同样进行着思考的,还有杜金豹。
他的办公室有些不一样。在这里,地图被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这是我准备拓展的市场。”身为衡水市康养产业联合会会长、河北真意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杜金豹,指着椅子背后的俄罗斯地图说。随后,他又翻出了巴西和其他国家的地图说:“这是下几个目标。瞄准‘大蛋糕’,‘冀字号’要‘分蛋糕’,也要‘做大蛋糕’。”
而在他对面,冀州区河北互帮医疗器械公司和河北佳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当家人魏翔宇、贾广田两人,则在商量着前往阿联酋迪拜考察市场的细节。作为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深度打拼,且站在行业前沿的冀州人,他们的思维在升级。“我们有信心,但路还是要踏实着走。”魏翔宇说,“变思维和见行动很重要。”
三人的言行,就是“冀字号”一众企业家的缩影。当然,也代表着托举“冀字号”发展的探索。
敢于锚定“大蛋糕”,冀州的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
“深层共鸣”成就“产业孤本”
在东汉初年,一位出生于信都古城(今冀州区)的医者,身披麻衣,踏着晨露穿行于市井巷陌,将草木金石化为治愈疾苦的良方。这位就是被后世尊为“药王”的邳彤。他或许未曾想过,两千多年后,在自己的故土上,会生长出另一场关乎生命的革命—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产业在这里拔节而起,在时光长卷上续写着仁心仁术的现代注脚。
1967年,冀县魏屯公社西明师庄村村民王秋喜,从天津引进骨夹板制作技术,在本大队成立第一家骨夹板厂,首开冀州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的先河。
在随后的两年,这项技术相继传入本公社郝刘、齐官屯、赵祥屯、时家庄等村。到上世纪70年代初,魏屯公社队办工厂达到了20多家。
当时,齐官屯厂子的技术员齐佩恽说:“第一张合同是4000多元。”
由此可见,产品利润可观。
就当时信息传播受限且滞后的情况而言,产业的模仿化同类发展,是注定的,也是时代造就的。现在看来,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于产业的聚集效应是存在积极意义的——毕竟产业形成需要大量相关企业的托举。
当然,产业的发展是综合因素成就的。以齐官屯村为例:近300名业务员不辞劳苦,把产品推向全国各地。村里建起了专门供应原材料的商店,给分散的小企业帮了大忙。当时还有人代办贷款,开邮政代办点,代办铁路运输等。
没有冀州人这种综合性大格局的思维模式,就难以维持产业最初的快速生长需求。
后来总结出的冀州“崇文重商、大气谦和、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九州之首”精神,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也是冀州区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初创、筑基阶段的定格。”乔志远说。到二十世纪末,全区已呈现出家家办厂、户户加工的群体化发展局面。
“产业的壮大阶段,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20年。”在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发展中心,中心负责人李潇显得格外自豪。这里,集中展示冀州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品的技术创新成果。
冀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局局长彭继宁说:“2000年,国家正式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其中我省的1-10号产品注册证均为冀州企业获得,标志着这个产业迈入规范化、企业化的发展轨道。特别是2010年后,随着电商的兴起,冀州逐步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康复辅具类医疗器械生产和销售基地。”
跨越发展是近5年的主题。为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做大做强,该区精心编制《冀州区医疗器械产业升级实施方案》《冀州区医疗器械产业振兴计划》等产业规划,并在冀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17.5亿元建设了占地440亩的医疗器械产业园,打造集生产、物流、电子商务、研发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地。
2019年,冀州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被列为衡水市“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2020年,被列为河北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县。2021年,被国家七部委列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发展试点地区。2022年,作为全国唯一(县市区)与中残联辅助器具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居安思危。”彭继宁说:“区里研究出台了8项优质服务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审评审批、检验检测政策。”新产品取得注册证的时间从1至2年压缩为6至9个月,实现审批时限最快、时间最短。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在冀州注册企业所有送检产品实行全部免费,此项政策全国唯一。
“从无到有”的例子很多,但如冀州在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领域的发展却是个“孤本”。如果没有冀州人那“九州之首”精神的具象化行动、特定时代政策红利的支撑以及冀州区委区政府的脚踏实地推进,便难以成就这历史“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
也因如此,冀州人的人文特质、医学智慧与现代产业精神,在这里产生了深层共鸣。
也因如此,这里的“冀字号”,没有可复制性。
从“草木金石”到“数字洪流”
邳彤的传奇,始于他对“天人合一”的朴素践行。在《后汉书》的零散记载中,他不仅精研药理,更以“治未病”而闻名。历史总是在这片土地上藏着惊人的呼应,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穿越千年。当智能手杖通过摔倒报警功能守护独居老人时、当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以精准的物理疗法缓解慢性病痛时,“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在传感器的微光与数据流的涌动间找到了新的载体。恰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而现代冀州人用智能芯片与远程诊疗系统,将这种东方智慧熔铸成工业化时代的解决方案——
“643÷312”的结果,如果保留整数,结果是2。
643是冀州区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产业企业的所有专利数。
312是所有生产企业家数。
这也就意味着,在冀州区生产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产品的企业,无论大小,每家平均拥有2项专利。
“2”,就是支撑。
杜桂勇是冀州区怡青舒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常常面临着“幸福的头疼事”:订单太多。
2019年,怡青舒袜业针对糖尿病患者,经过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多款糖尿病足专用袜,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空白。
杜桂勇带着新产品参加了在迪拜举办的阿拉伯国际医疗器械展会,糖尿病足功能袜深受世界各国客户青睐,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意大利、哥伦比亚等国的客户现场签订了价值30多万美元的订单。
在自己的研发团队努力下,公司研发出了各种医用防滑袜、蹦床袜等功能性袜子,拥有各项专利14项。
在冀州区河北福寿园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过折弯、冲孔、组装等工序,一根根手杖陆续下线。“我们的手杖品类有上百种,一年能产30多万根,不光畅销全国各地,还卖到了欧美市场。”公司总经理张金榜说。
这里生产的手杖有何过人之处?
“除了质量过硬,我们还赋予了手杖更多功能。”张金榜说,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如今,手杖不仅要辅助行走,还要更加智能、美观。
在公司展厅琳琅满目的手杖中,一根通体黑色的手杖格外显眼。它的主体同样是两根相连的铝合金管,而不同的是,在把手上多了不少按键。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智能手杖,除集合了照明、收音机、播放器、警示灯等功能,可提醒车辆和路人避让外,还有跌倒自动报警功能。”张金榜说。只见他将手杖推倒,连续且响亮的警报声顿时响起,而当他再拿起手杖时,警报声自动解除。
“一旦老人跌倒,手杖发出的警报声可迅速引起附近人员的注意,为老人及时得到救助争取时间。”张金榜说,“目前我们正与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合作,为手杖安装北斗定位器,实现一键呼叫求助。除了辅助行走,智能手杖还将成为老年人安全出行的‘守护神器’”。
“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是冀州区传统特色产业,但产品同质化、低端化一度制约其高质量发展。”在冀州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王彤炜看来,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最有效的办法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而这尤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邀请冀州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企业,参加北京西城区的康养大集,10家冀州企业携带近千种适老化产品参加康养大集。咱们河北华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北京备受青睐。”彭继宁介绍。
微压大气舱、适老化改造监护可视化系统、外骨骼机器人、骨传导助听器……小到一双袜子、一根手杖,大到一整套监护可视化系统,都隐藏着“科技密码”。
为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冀州区围绕“京深设计、冀州赋能”思路定位,依托本地产业基础优势,成功引进了深圳、杭州、天津等地6家高端智能化产品企业,主要生产骨导式助听器、关节康复训练器、额贴式睡眠记录仪、毫米波体征监测仪等11款产品。“天津小橙集团在冀州生产的毫米波体征监测仪,利用高精度的毫米波感知前端和准确度高的算法技术,在居家养老场景中全天候监测家中老人状态。该设备已在天津市数十家养老机构、数千个老人家庭逐步投入使用。”冀州区民政局局长崔如一说。
抢滩“银发经济”的“金”赛道
电动轮椅、助浴床、外骨骼机器人……在冀州区的春风满袖康养中心,各种“新潮”的智能化设备随处可见,让老人们的养老生活更舒心了。而这些先进的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全都来自冀州区本地。
“用了这个电动轮椅,我能自如行动,就像小鸟出了笼子一样,想上哪就能上哪了。”养老院入住的老人们开心地说。
居住在春风满袖康养中心的老人平均年龄75岁以上,其中不少人生活已经无法自理,除了衣食住行需要专人照顾,对养老辅具也有大量需求。
春风满袖康养中心护理主任张营说:“我们的这些护理床,还有助浴床、电动轮椅,都是在我们冀州当地的适老化产业园采购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发展基础上,冀州区开始发力“银发经济”的“金”赛道。
为何要在此发力?
从康复辅助器具行业的定义上,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康复辅助器具行业是指生产、销售和提供各种康复设备和辅助器具的产业,旨在帮助残疾人、老年人和有特殊需求的人士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康复辅助器具与“银发经济”是有着天然联系、互为融合的。
衡水市中医医院骨科专家刘荣顺介绍说,从治疗领域看,康复技术已从传统的“三瘫一截”(小儿脑瘫、中风偏瘫、脊髓截瘫及截肢)扩充至疼痛康复、神经康复、中医康复等领域,带动适用场景不断扩充。
从适用场景看,康复器械正从医院、基层诊疗机构等逐步走向养老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地,并借助慢病疼痛治疗、护理等治疗领域的细化逐步向居家康复场景渗透。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及融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511亿元,同比增长13.5%。
有专家预计,这个市场的规模将在2026年达到941.5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康复辅具市场仍处于补缺口阶段,康复辅具仍处于高景气周期。
近两年来,冀州区认真落实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战略部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市场需求,全面推动适老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目前根据民政部公布的《居家和养老机构适老化产品配置要求》中6大类24次类产品,冀州区的产品涵盖全部6大类中19个次类,共1300余款产品。按照工信部发布的老年用品推广目录,冀州区8家公司的电动护理床、手摇式护理床等21款产品入围国家工信部和省工信厅老年用品推广目录。
“当然,我们始终要对标先进。”冀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圣强说,“国内一些地区已经走在了冀州前面。”
在广东,广州首个银发经济产业园揭牌;在四川,成都温江区逐步形成以老年产品、保健食品为支撑的银发经济产业格局;在山东,青岛高新区重点培育以康养为特色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
实际上,“银发经济”绝不仅是满足住好、吃好、穿好,还要满足老人们更加多元化、更加高质量的养老需求。所以,在构建“银发经济”产业链时,一定要跳出“养老产业”的小圈子,找到推动产业加速裂变的“关键企业”。
精准对接京津老龄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布局。目前,冀州投资10.8亿元,正在建设京津冀康复辅具智能制造产业园。着力吸引北京、天津、深圳等地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推动形成新型产业体系。
京津冀康复辅具智能制造产业园负责人杜桂臣说:“园区建成以后,主要承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端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生产企业的落地,推动冀州传统产业向高端医疗器械、医疗康复护理机器人、智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方向转型升级。”
引得企业落地的信心从何而来?
第一,冀州区一直将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第二,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支持政策。土地审批、证件办理等等都是一路绿灯。第三,冀州区与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合作建立了补贴加承诺服务的合作模式,为在冀州区新备案或注册一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备案和许可的企业提供全免费产品检测。
“这样的政策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吸引力很强。冀州人,看得长远。”杜桂臣说,“毕竟企业是‘用脚投票’的。当然,这也是冀州的底气所在”。
在冀州区河北佳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办公楼大厅,贾广田指着墙上的一块匾说:“我认为,这就是‘冀字号’成功的秘诀。”
匾上书有四个大字:以义为利。
(本版图片由冀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