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8爱肝日来临之际,我们更应聚焦肝脏健康。门诊曾有这样一位患者,44岁男性,乙肝病史长达5年多,因尿黄前来就诊。经检查,肝功能异常、病毒量呈阳性,彩超和CT显示有5cm*4cm的占位,甲胎蛋白显著升高,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类型包含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占比达75 - 85%。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是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 ,形势严峻,但值得庆幸的是,它可防可控。科学研究表明,约80%的肝癌能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医学筛查实现有效预防。
明确危险因素,敲响预防警钟
肝癌的危险因素众多,像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过度饮酒、肝硬化、糖尿病、黄曲霉毒素、马兜铃酸、饮水污染、吸烟等,这些因素时刻威胁着肝脏健康,我们必须时刻警惕。
锁定高危人群,精准预防发力
年龄与性别:年龄≥40岁,尤其是男性。
病毒感染:乙肝或丙肝感染者。
不良生活习惯:过度饮酒,长期熬夜者。
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肝硬化患者:各种原因引发的肝硬化患者。
家族遗传:有肝癌家族史人群。
症状警示:近期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或肝区疼痛等症状者。
规范高危筛查,实现早诊早治
高危人群务必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项目涵盖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 - Ⅱ),肝脏超声(作为首选),必要时进行增强CT或MRI 。若存在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还需进行相应的病毒检查。
践行预防措施,守护肝脏健康
规范治疗肝炎: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规范治疗。
拒绝酒精伤肝:坚决拒绝饮酒,避免酒精性肝损伤。
严防毒素侵害:警惕“舌尖上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等食物一律不吃,霉变食物要整份丢弃,切勿切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
控制代谢疾病:肥胖与糖尿病对肝脏健康威胁巨大,需积极控制体重与血糖。
定期筛查监测:高危人群每6个月至少进行一次肝癌筛查,力求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几率。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积极预防肝癌。多一份对肝脏健康的关注,就多一份生命的保障,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牢防线。
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三科 主任医师 张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