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关键小事”。近年来,我市充分借鉴和转化“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按照“城乡一体、长效保持、全域整洁”的整体思路,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或调整垃圾收运和保洁模式,着力打造乡村环境“新颜值”。
持续完善健全城乡一体化处置体系。 因地制宜配建乡镇垃圾转运站,合理增配收集、转运设施及转运频次,及时收运处置生活垃圾。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所有转运车辆均已安装卫星定位系统。纳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任务的4855个村庄,全部实现收运焚烧处置体系全覆盖。
全面排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和城乡一体化管理不到位、环卫公司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落实。2024年,共排查整治问题点位11724个,清理清运垃圾6.17万余方。同时,强化督导检查,巩固整治成效,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切实提升村庄环境质量。
积极探索创新,有效减轻财政负担。冀州区探索实施“分级管理、四级联动、属地负责、部门协调、专业监督”,打造垃圾清运、日常保洁分别由住建和乡镇管理的新模式。安平县将村庄保洁下放至镇村负责,明确“五方责任”,并列入政府方案实施,年节约经费20%以上。阜城县科学调整垃圾转运费结算方式,打破费用“包干制”,转变为按到厂垃圾量、运距付费,提升垃圾治理效能。武强县于2024年6月份开始利用“公益特岗补助”发放保洁员工资,节省财政开支。故城县统筹各方资源,充分用好“1家国企保洁公司、538名村卫生监督员、12343名胡同长”,在“晨练”“刷村”“踏查”中发现、解决问题,以责任落实倒逼提高整治质量。该县总结形成“343”工作法,即:以“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方式为出发点,以完善“提级、提标、提速、提质”“四提”手段为切入点,以强化“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三感”为落脚点,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清洁整治的质效双促双升。故城县总结出一套体系来整治城乡环境的做法,其他市县纷纷到故城学习“六个全域”典型经验。衡水市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实现降本增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