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工作人员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供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
开栏话:
岁月镌刻梦想,奋斗铸就华章。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即日起,本报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现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家庄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绩。反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和生动实践。
推动新时代法律援助工作高质量发展,让重点人群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反映了时代要求和群众呼声。
以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回应时代要求和群众呼声。石家庄市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民生工程,持续深入开展“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程”。不断夯实法援阵地、拓宽法援范围、打造法援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制度机制,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网络、多部门协同的法律援助合力、线上线下24小时不打烊的法律援助模式、“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法律服务格局。实现了“五个全覆盖”即,法律服务阵地网络全覆盖、热线人工值班7×24小时全覆盖、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微信群全覆盖、各级法援机构维权‘绿色通道’全覆盖、热线不满意解答回访全覆盖。
四级联动 站点多元
实现法律服务阵地网络全覆盖
近日,鹿泉区山尹村公共法律服务站法律援助联络点迎来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为子女赡养问题寻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具有处理家庭事务纠纷经验的法律工作者杨平书提供法律援助。杨平书通过调研沟通、收集证据、代写诉状,向鹿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今年4月法院作出判决,依法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老人日常生活及住院治疗等都有了保障。
据了解,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市、县两级打造了22个法律援助中心,在乡镇(街道)、村(居)建立起492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同时,在人民法院、检察院、看守所、劳动仲裁委、警备区(武装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单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17家。依托律师事务所,整合资源批准成立了佳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智诚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益加义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形成了以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导,社会法律援助组织和乡镇(街道)、村(居)法律援助联络员为补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通过法律援助中心与站点密切配合,缩短群众办事距离、节约群众办事时间,夯实法律援助阵地,为百姓提供近在身边的法律援助服务。
线上“零距离”群众“零跑腿”
服务24小时不打烊
让群众“一键”就能与全市各地的优质律师、公证员面对面。
市司法局坚持“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为群众提供线上法律服务。依托石家庄“律师顾问、公证顾问”平台和“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扎实提升法律援助“软实力”。
一条热线持续“升温”。市司法局坚持打造“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7×24小时全人工值班模式。动态调整热线坐席数量,提高漏接回访解答率,来电解答率提高到95%以上,年解答量由过去的年均5万人次提高到2023年的12万余人次,满意率达到99%以上。通过值班律师的热线解答,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
多个平台汇聚线上优质资源。市司法局着力提升石家庄“律师顾问、公证顾问”平台录入率和公众号关注率,督导律师、公证员及时在线解答咨询服务,确保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市级“律师顾问、公证顾问”网络平台签约人数19.1万,在线咨询4.8万余人次。全市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微信群覆盖率达100%。
办事流程做“减法”
便民服务做“加法”
“援助律师服务贴心,办事高效,真是我们的知心人。”近日,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几位律师上门提供法律援助,让受援人心里暖洋洋的。这位受援人是名90多岁的老人,行动困难,听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因子女赡养问题热线寻求法律援助。接到热线第二天,中心便委派了两名律师前往老人住处,当场为老人办理了申请法律援助手续,后经调解并与老人子女多次沟通,圆满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老人对石家庄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十分满意。
市司法局统筹落实法律援助各项便民措施,让群众在法律援助中尽享法治阳光。
应减尽减,以“减”促“简”,以“简”便民。石家庄市坚持推进减证便民,规范了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状况核查工作,减少了证明事项。缩短审批时限,将案件的受理指派期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材料齐全的案件实现当日受理,当日指派,遇有紧急事项,采取“容缺受理方式”,先办理后补材料。严格落实“最多跑一趟”“一次性告知”等工作措施,畅通“绿色通道”,维护特殊人群合法权益。对行动不便的受援人提供预约服务及上门服务,便捷申请受理程序。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指派申请类、通知类、法律帮助类法律援助事项13313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8%。
应帮尽帮,延面扩面,精准服务特殊群体。市司法局面向全市招募包括法律服务、语言翻译、心理疏导等类别的法律援助志愿者,成立了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退役军人和军人军属五个专门法律援助志愿团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法律援助服务。针对农民工群体,深入企业、工地,送法上门,开展集中讨薪专项行动。“我们建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优先受理、优先指派。对涉及5人以上农民工群体性案件的,从法援志愿者农民工专门团队中指派具有3年以上办案经验的律师办理。”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法律服务送到军人军属身边,市司法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百名律师团、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志愿者团队,组织律师与部队法律服务结对,主动靠前为军人军属排忧解难。为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司法救助,启动了“法援护苗”行动,配备专门力量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留守、困境、残疾儿童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举措,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流程优化、全方位覆盖的法援服务。
在审批时限上作减法,在便民举措上作加法,一加一减间,提升了百姓满意度,法律援助案件较往年同期提升了24.8%,案件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100%。
制度完善,机制畅通,是推动法律援助扩面提质的基础和保障。市司法局大胆改革创新,强机制、建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域推进刑事辩护全覆盖;联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女、市残联等五部门联动,凝聚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合力;建立司法鉴定与法律援助衔接制度,受援人在本案办理过程中遇有市级司法鉴定机构开展鉴定工作,可以申请减免司法鉴定费用;律师团+顾问团+专家评估团,三重保障倒逼提升办案质量……一系列制度机制的改革之举,打通法律援助扩面提质“中梗阻”,形成工作合力,汇聚资源力量,用制度机制为法律援助扩面提质提供“硬支撑”。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努力推进法律援助各项工作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不断优化法律援助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服务民生兜底作用和“稳定器”“减压阀”的功能,持续推进“法律援助扩面提质工程”,加大特定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力度,为石家庄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编辑:姜长淼
来源: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