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过后,天气开始凉爽起来。天空澄净高远,湛蓝得像一块丝绸一般柔滑,这样的天气,适宜去乡村走走看看,大自然的变化天天有惊喜。
“处暑收黍”,黍子低垂着沉甸甸的穗子,等待收割,带皮的黍粒摸上去圆润光滑。那些年,母亲把新黍碾去外皮后,熬一锅浓稠的黄米饭,放入红糖或白糖,吃上一口,又甜又黏带着新米香,那是我记忆里最好吃的黄米饭。
一场透雨过后,空气凉爽而湿润,树叶干干净净,愈发明艳精神,一扫伏天的萎靡。“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含苞的玉米亭亭玉立,茁壮的茎秆蓄势充足,鼓鼓的棒穗紧抱怀中。掰下几穗,撕去外皮,或嫩黄或莹白的玉米粒珍珠一般,娇嫩、香甜,手指一掐,白色的汁液渗出,水煮过后,是新秋时节上好的美味。这在往年,嫩玉米是美味,但可不敢多吃,正长的粮食,提前掰下来,吃多了是糟蹋年景呢。
毛豆正当时,毛豆是新鲜的嫩黄豆,嫩时青,熟时黄,加上佐料煮得毛豆鲜香。往年母亲也只是扯几棵垄背上的毛豆煮了吃。冬天里,煮黄豆、炒料豆、豆子稀饭都是美味。砸扁的黄豆秧称为“豆秸”,烧火特别旺,燃烧起来噼啪作响。
花生正嫩,没出豆的小花生称为“鼓泡儿”,皮也是嫩的,煮了吃,皮软烂有甜味。刚刨出的花生沾着新鲜湿润的泥土,洗净后,白白嫩嫩,煮一锅,汁水十足,尽享美味。那些年,花生收过后,母亲还要去收一两回,捡拾剩下的花生。晒干后的花生储存起来,年前用细沙子炒了吃,吃一个花生豆,能香满屋子。炒熟的花生称为“落花森”,听上去就香酥诱人。
嫩绿的胡萝卜缨做蒸菜美味,红薯叶、芝麻叶做面汤鲜美无比。
老家的院墙经过风雨的侵蚀,斑驳沧桑,带着年代感。谷雨时节撒下的几粒瓜种,兀自成长,该开花开花,该结果结果。拨开硕大的南瓜叶,赫然发现一个个枕头状或是圆墩状的南瓜,或绿或黄或白,静静地待在那儿,感觉像是会说话却又沉默,怕被别人发现只等我来的样子。丝瓜或直或弯或粗或细,藏在叶子下的有的碗口粗,太老了,只能把瓤晒干后取丝瓜络刷碗了;嫩丝瓜顶着黄花,有的垂下来,有的长到墙头上,有的藏到叶子里,要登高、伸手拨弄,千呼万唤,采摘一个个惊喜。
那些年,母亲对处暑的节气很是期待,在炎热中煎熬了一个夏天,母亲常翻着墙上的月份牌说,过几天就处暑了,就出了暑了。母亲的眼中透着希望的欣喜。是啊,处暑时节不但意味着酷热难熬的暑热天气到了尾声,也意味着辛勤打理的庄稼到了收获的时期,怎不令人盼望呢。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为在处暑的尾声,各种农作物成熟,五谷丰登。
处暑时节的田野是丰美的,是收获在即的幸福,高粱遍地红、棉桃绽新花、收瓜种白菜,秋天的大幕盛装开启。
故乡的泥土,经过岁月的沉淀,芳香浓厚,像是母亲的怀抱,在秋意渐浓的时刻,捧出了它的所有,滋养着我们成长。
作者:刘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