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有“明朝历史活化石”之称。


贵州是少数民族大省,街上很多穿着各种民族服装的人走动,由于在电视中大都看到的是各民族着盛装的样子,在生活中见到他们的简装出行,便经常分辨不出是哪个民族。途中经过一个集市,穿着蓝色或绿色,偶尔也有藕荷色长袍,黑腰带裹着黑围裙,头上戴着白色或者黑色额带,背着背篓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们也只当做了当地的少数民族。过了集市不远,天龙屯堡也就到了。


天龙屯堡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巩固西南统治的产物。据说,明朝屯军于此,从江浙、湖广一带迁徙5400多户至此,汉族的将士们被移民到了这里,战时是兵,闲时种地为民。进屯堡大门,有一条小商业街,受到了苗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是石头与吊脚楼混杂的建筑,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游客不多,非常安静。越往里走,全石头的房子就越发多起来了,渗透着沉沉的凝重感。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大到围绕屯堡的城墙和碉堡,小到磕盐的盐罐,就连房子都是具有防御功能的白色石头垒成的,门窗多矮小而墙高。石头的坚固对于构筑屯堡人军事性质的村落“屯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经历了六百多年自然抑或人类战乱制造的风风雨雨的房子,却很难看到石头中间粘合的物质,古代的建筑师非常厉害地把他们的精湛手艺留给了我们看。这一切,无不令人感叹屯堡人在建筑上确实对石头有一种深沉的理解,屯堡建筑真正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


九道坎是天龙屯堡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一幢石房,据说明朝在此屯军时的领军大将陈典曾在此居住。石房不大,约200平方米面积,石墙是用山上的石头垒成,屋顶用石片当瓦盖,还设有与邻居相通的过街楼。石墙上有垛口、瞭望口,平时居住可做通风之用,战时可当射口,中间有一块旋转石块作挡板,不易被人发现。因此,石房战时可作堡垒之用,闲时可作房屋居住。石房前面有一口井,屯堡人为教育子孙从小勤劳,规定每天清晨六至七点为取水时间,过时不候,超过7点钟即用大石块将井口盖住,懒汉就不得喝水,故美其名曰“治懒井”。因此,屯堡人从小就培养一种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精神。


走在高墙的胡同,似乎被它的沉莫名压抑着。很容易能感受到,当时堪称小部分的汉族移民,面对各土司的强大势力,自己显得那么孱弱,该是怎样的紧张。他们如同柳宗元所描写的《黔之驴》里面,那只可怜的驴的初始命运一样,被动地被送到了这里。人的内心想必是相当无助的,但是人毕竟是情感动物,这一举措却走出了不同的命运结局。他们把很多的文化、技术也带到了这里,无疑触动了这里的发展,致使后来人民终能够和谐共处的吧!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设、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它是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专家把它称为“安顺屯堡方言”。


今天的屯堡人仍旧身穿大明朝的长衣大袖;仍旧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仍旧沉眠于老祖宗“插标为界,跑马圈地”的荣耀之中。屯堡里的住户,男人的装束不十分明显,女人几乎都是长袍黑腰带,黑围裙,头带或黑或白额带。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屯堡汉人的装束,不是少数民族。有研究资料证明,屯堡人的装束基本符合我国明代汉族人的装束。


天龙屯堡里面有一个演武堂,每天都上演地戏,墙壁四周挂着漂亮的脸谱。演员上场黑纱蒙面,头部带着各种面具,身着戏装,背后插四面小旗,在一鼓一锣的伴奏中,动作简单拙朴。明明是汉人,唱的什么却完全听不懂,导游说他们唱的小故事,是鼓舞士兵士气的。也有传说,这地戏最早是从跳大神演变而来的,看着他们蹦跳和手挥舞的姿态,我比较相信这样的说法。


由于屯堡人来自各地,信仰不同,为了使汉民团结在一起,屯堡内还建有三教寺,佛、道、儒在一起。几百年来屯堡人不仅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也一直没有丢弃。据说一代巨富沈万三晚年被流放到这里,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路途。他的故居又小又简陋,释放着悲凉的气息。物资上的潦倒似乎也没能打倒他,与张三丰的往来接触,成为师徒也是朋友,定也看淡了曾经的名利得失,一切身外物都会烟云般散去。


化石是猛然间被深埋的物质,被隔离氧化,逐渐形成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屯堡和屯堡人成了活化石,一直延续着几百年前的风俗习惯呢?我想不光是一种本分执着吧!在群山的环抱中,交通的不便利,使他们几乎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自给自足也是原因之一。


屯堡各个方位角落都看过以后,我们顺着一条主道路往门口走。临近中午,阳光暖暖的,屯堡一些比较老的女人,已经在路边支起了小摊子,坐着小板凳,手里一边还忙着做小工艺品。我们在摊位上买了一只铜茶壶回家,因为屯堡的老人说,这些壶是他从屯堡人家收上来的,都是曾经喝过水的壶,有的里面还有水垢。不管真假,留作纪念吧!


屯堡人,六百年织就的迷,六百年凝聚的魂。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