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刘增祥医生,多亏了以岭德衡医院,我才能又跳起广场舞,恢复正常的生活。”最近,故城县的李大妈回到了广场舞姐妹们中间,这让休养了小半年的她十分高兴,逢人就说上面的话。原来,半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放倒了爱唱爱跳的她。


去年9月份的时候,60岁的李大妈突然出现腹痛、腹泻,且每天跑4—5次厕所。起初她以为“闹肚子”,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就医。然而腹泻一连持续了四天,而且次数越来越多,腹痛也更加剧烈,使得李大妈寝食不安,浑身乏力。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她才在家人陪伴下来到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结合症状表现及CT、胃肠镜等检查,最终她被诊断为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一般认为与饮食不洁、感染、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具体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也正由于病因不清,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疑难病,其治疗目前缺乏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从西医角度分析病因不明、缺乏针对性治疗措施的疾病,在更换中医“视角”后,往往可以发挥中医药整体辨证的优势,获得治疗新思路。


因此,李大妈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后,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为她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又请来河北省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刘增祥会诊,为李大妈提供中医药治疗。


刘增祥教授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脾胃病的中医诊疗,他在中医整体思维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脾胃病特点,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独创了治疗脾胃病的“一疏、二调、三辨”的辨证思维体系及独特的诊疗方案,应用于脾胃病临床治疗。其中,“一疏”是指基于肝木易影响脾土的中医认识,在治疗时侧重疏肝和胃;“二调”是指在调理脾胃的同时亦要根据辨证同时调理其他相关脏腑,尤其是与脾胃病“二调”是指在调理脾胃的同时亦要根据辨证同时调理其他相关脏腑;“三辨”则是辨病种、辨病证、辨病势,即整体把握判断疾病的病机、病证即转归预后等,指导用药组方。


依据“一疏、二调、三辨”的辨证思维,刘教授在络病理论与脉络学说的指导下,曾制定了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协定方,精妙组方,口服用药配合灌肠治疗,用以健脾温中、清肠止痢,可有效治疗久痢。结合舌象、脉象以及生活习惯等,刘增祥教授分析认为李大妈证属脾胃虚弱、湿热中阻,因此他在协定方的基础上再根据具体辨证进行了药物加减调整。


李大妈在住院期间一直服用刘增祥教授给她开具的汤药,同时配合耳针、雷火灸等治疗方法,温中止泻,改善症状。到她出院时,腹痛、腹泻已完全消失,吃饭也有了胃口。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病,容易复发,因此在出院后,李大妈仍然坚持服用刘教授给她开的中药,病情维持较好。直到不久前,距离她上次住院已过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李大妈由于一时饮食不慎,再次出现腹痛、腹泻。这一次她没有再耽搁,及时来到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在这一次的住院检查中,医生发现李大妈的肠道溃疡已经完全消失,这次只是肠胃不适引起的一般症状。由于病情比上次住院轻了许多,李大妈经过治疗很快就出院了。当然,刘增祥教授根据她的病情变化重新调整了药方,李大妈表示一定会遵医嘱坚持按时服药。

 

刘增祥教授坐诊中  高艳争 摄


刘增祥教授说,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症状,严重者可见便血或伴有脓血;有时也会伴有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等。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并没有“金标准”,像腹痛、腹泻等症状是消化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并非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异性症状,因此在出现类似症状后,患者最好及时就医,以便通过内镜、病理学、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整体、全面、动态地把握患者病情,从全方位把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这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难治性疾病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表示,中医药特有的临证思维,再结合现代医学的病机变化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化裁组方,往往能给疾病治疗打开新思路、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在临床实现中西医实现优势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李大妈,在住院期间除了吃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她还在胃肠镜检查中意外发现了多发息肉,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生随即为她在镜下进行了切除,避免了可能的病情发展。而且在切除术后,刘增祥教授又为她调整了中药组方,从而针对息肉切除后可能会形成的溃疡面,予以综合调理,促进愈合,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