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个独特的节气,自然与物候有关。惠风和畅,空气清鲜,草木萌发,春光明媚,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清明,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必然与人文相连。追忆逝者,缅怀先人,不忘初心,学会感恩,是我们血脉传承的力量之源。


又到清明时节,赏气清景明,思往事悠悠。奶奶的一言一行,一直影响着我。奶奶喜欢古诗,也经常引用古诗教导我。奶奶不在了,她教我的古诗句在我脑海中却越发清晰起来。一路走来,我感悟生活,体味人生,愈发觉得奶奶用心良苦。奶奶以诗育人,借景化人,对我没有疾风暴雨的批评,只有循循善诱的教导。提起清明,奶奶常说“无花无酒不清明”“清明无客不思家”,当初我并不十分懂得,现在看来颇有道理。


清明,是一幅绚丽唯美的画卷。清明的风,暖暖的,柔柔的,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泼洒到哪里,哪里就柳绿花红,风光旖旎。“绿柳才黄半未匀”,像极了清明柳的模样。垂柳依依,柔嫩细长,若千万条丝绦飘逸在风中。鹅黄初绽,颜色清浅,尚未均匀,正等着醉人的春风来挥毫泼墨呢!连翘树整个都黄灿灿的了,黄得一片明艳,黄得一片热烈。花朵密密挨挨,不可胜数。一串串肩并着肩,一朵朵手挽着手,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这是一支庞大的青春乐队,连小蜜蜂都成群结队赶来了,穿梭在万花丛中,嗡嗡嗡,嗡嗡嗡,伴奏轻快而悠扬。至于梨的白,桃的粉……也是应有尽有,一样都不少!“出门俱是看花人”,游人如织,拍照的拍照,打卡的打卡。我漫步小城花海,简直就像游历在连绵不断的画卷中。眼睛应接不暇,心中喜不自胜,真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了!“享受美好生活,莫忘来路漫漫。”奶奶的话言犹在耳,时时提醒着我。


清明,是一首魂牵梦绕的诗歌。小时候,奶奶就给我讲杜牧的《清明》,说杜牧对清明做了最经典的阐释。你看,“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雨扬扬洒洒,穿越了时空,滴落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少了几分轻柔,多了几分寒凉。在凄风冷雨中,“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来来往往的行人,不是在冒雨游春,而是去扫墓吧!心中牵挂着逝去的先人,怎能不失魂落魄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扫墓归来,想借酒消愁,或以酒暖心,自然要寻找卖酒的人家,便向牧童打探,牧童闭口不答,只是挥手向远处的杏花村一指。此情此景,令人浮想联翩,各种情愫,蜂拥而至。毕竟春雨润物,美景就在风雨之后。“哀而不伤”,或许才是诗人的本色情怀吧!


清明,是一条写满思念的河。我们在欣赏大好春光之余,也会感到形单影孤,想到那些逝去的亲友。那就买一束鲜花,献给逝去的亲人;或者整理一下亲人的遗物,告慰逝去的亲人吧。昨天,我把奶奶的针线簸箩擦了又擦,油漆虽略显斑驳,依旧泛着深红的光泽。睹物思人,我仿佛看见奶奶借着昏暗的油灯,一针一线为我缝补外衣的情景。密密麻麻的针脚,大小均匀,都是奶奶用真爱编织的啊!我擦着擦着,不自觉地潸然泪下……那年代,我们缺衣少穿,衣服补了又补。为了让我穿得体面一些,奶奶补衣服费尽心思,想尽办法:选取同颜色的线,采用暗补的方式,针脚疏密有致……浓浓的亲情,流动在奶奶的线头针尖。


清明,是一座四通八达的连心桥。它用真挚的情感,把人们凝聚在一起。我遵循奶奶的嘱托,积极用大爱情怀,尽心尽力为他人做事。我与堂哥商定,从今年清明节开始,充分利用手头资源,着力整理《刘氏家谱》,为村民和后人留下一部详实的谱系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很多刘氏村民离家别土,各奔东西,疏于联络。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联系,不知来路。有了《刘氏家谱》,大家就能追根溯源,理清世系,接续宗脉,也可以继承传统,砥砺精神,留住乡愁。以清明为契机,用浓浓的乡情,传递美好,凝聚合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年一清明,一岁几怀思?愿我们缅怀过去,珍惜当下,不忘初心,懂得感恩,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清明之人。


作者:刘誉盛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