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寿官周公墓表


在武邑县刘广庄周氏祖茔,有一块矗立了五百余年的明代墓碑。据左侧碑文记载,墓碑为“大明正德十一年之吉”孝子周志学敬立。该墓碑呈长方形,青石质,高1.1米,宽0.54米,两侧阴刻缠枝莲纹,碑首及碑座阴刻祥云纹,尽管石碑形制不大,但造型异常古朴,经过考古专业人士鉴定,竟是一通较为罕见的正德年间的“鸳鸯志”。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能够辨认出的文字不过一半。碑首篆书“明故寿官周公墓表”八个大字,古拙大气,是由当时的武邑儒学生员宋宝所作。碑文字体大小不足1.5厘米,笔法浑厚,苍劲有力,颇有颜体之风,细细数来,全篇碑文足足有580字之多,是由武邑县儒学训导河南仪封黄学撰文、中书科中书舍人山东武选书丹。经辨认,墓主人姓周讳旺,字世隆,生于明永乐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卒于正德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享年九十有五。据载,周氏家族世代为武邑有声望的名门望族,世家大贾,其曾祖父、祖父生活在元末明初,或因时局动荡,社会不安,只能悬隐于乡里,未得出仕光耀门庭。周世隆之父名全,字德备,永乐间先在河南上蔡担任县尹,继任浙江寿昌县尹,一生尝以礼致政,政声绰然。


周世隆生于书香门第,大贾之家,自然饱读诗书,德才兼备,虽无功名,但在乡里之间,堪称“士绅”。他为人敦孝勤谨,乡党远迩无不敬服,特别是乐于助人,如婚姻丧祭有贫乏无告者,周世隆闻后经常给予帮助。弘治五年,邑侯朱公(朱洽,河南兰阳人,举人)闻其贤,将其请入乡饮大宾。正德庚午诏赐冠带,周世隆被推举恩赐为“寿官”。周世隆之妻为张氏,世称“张氏孺人”,是本邑宦族张公讳虎之季女。张氏生于宣德七年五月初四日,大家闺秀,知书识礼,深得夫家赏识,姨姑妯娌无不称贤。张氏为周家生了四男二女。其中,季子周志学颇精先天理数之学,契造化神明之理;长女适董浩、次女适任璠,俱皆诗礼宦族。墓表后半部分详细记载了周世隆的孙辈、曾孙辈情况,最后用韵文为铭,不乏赞颂、溢美之辞。墓碑的背面篆书“背阴”二字,由于墓碑曾在特殊时期埋藏于地下,导致背阴字迹风化腐蚀严重,“张氏孺人”墓表全文几不可辨,只有“孺人”“墓表”等字迹尚能看清。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和美德,自古有之,礼制详载于《礼记·王制》《后汉书·礼仪志》诸文献。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多次下诏倡导尊老、养老之风。不仅仅赐予老人财物,而且赐予老人爵位,与县官平起平坐,大大提高了老人的政治地位。到了明英宗天顺二年,朝廷对尊老、养老的重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那就是“男子百岁者,加与冠带以荣终身”,被授予冠带者称之为“寿官”。“寿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除了要符合年龄的条件,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符合以上两个条件,才能经过乡里、士绅、官府等层层推选荐举和审核申报,最后由朝廷诏旨恩赐产生。明朝获得“寿官”的人中,大多产生于乡饮宾,很多都是有背景的士绅,平民百姓中则以施舍钱财、救济灾荒、积德行善的居多。据统计,自天顺二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48年间,“寿官”仅授过十九次,古时常言:“人过七十古来稀”,所以授予“寿官”的老人数量很少。“寿官”虽是一种荣誉头衔,但被授予“寿官”是非常荣耀和难得的大事、喜事。


刘广庄“明故寿官周公墓表”作为武邑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和美德的实物见证,距今逾500年,殊为难得,尤为珍贵,该墓表全文详细记载了周世隆的家世渊源、个人生平、子女婚嫁等情况,为研究明初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养老制度、封建礼仪、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特别是为研究明代尊老、养老制度提供了实证。(韩志武整理)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