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强年画中,有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旁三位大臣牵牛赶牛,身后是打伞的宫女,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国母来送饭,五谷丰登太平秋。”从这幅年画可以看出,“二月二龙抬头”是农村中一个很有说道、很有意义的民俗节日。我们这个以农立国的华夏民族,向来很重视这个节日,古时的皇帝在这一天亲率群臣躬耕藉田,表示对农业的重视。


在民间,过“二月二”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把“二月二”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来过,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这个节日,让人们警醒头脑,别再沉醉在春节之中。因为开春后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都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广大农村应该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千万别误了农时。


在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睡醒后开始工作了:“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下雨)。”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还叫“春龙节”。民间还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二月二,除了是龙的生日,也是土地爷的生日,旧时各家各户还要到土地庙祭拜,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期盼全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在民间,二月二以后家家户户诸事都要忙活起来。人们除了抓紧备耕的农活之外,家里主事的女人们,抢在二月初一的头里儿,把家里老老少少脱掉了的冬衣清洗干净。“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剃头的好日子,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二月二这天,人们在吃饭上也有许多讲究,所有吃的东西均和龙有关,米饭叫龙子、面叫龙须、饺子叫龙牙、馄饨叫龙眼、春饼叫龙鳞、肉卷馍叫懒龙。在武强县农村,这天以吃饺子者较多,同时燃放鞭炮,表示一年一度的“春节”已经全部过完了。


二月二这天,民间还有许多风俗,如:“二月二,打房梁,蝎子蚰蜒不下墙”,意在敲醒梁上的活物,让它挪挪地方,别晚上睡觉时掉在炕上或床上。许多地方的农家晚上还要喊着歌谣用明火遍照墙壁房梁、犄角旮旯:“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老奶奶一边说着“敲炕谣”一边手握笤帚敲打炕:“敲呀敲,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敲呀敲,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再如:农村流传“二月二,扫锅底,省柴省火不费米。”过去,农村都是睡炕烧柴锅,一冬儿下来,取暖做饭烧火会把锅底沾上很厚的黑灰,趁着这节令的时会儿,大扫除一下确实再做饭能省些柴火。


二月二,有些地方还有一些迷信论调,说“二月二这天不许扫地、做针线活,说是怕伤了龙眼。”“二月二这天不许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总之,“二月二”是一个与天文、气候、农事、卫生等很多方面都相关的日子,这里面的科学道理及“妈妈论儿”真是太多了。这天,围绕“二月二”老人们喜欢没完没了地念叨,年轻人也喜欢听听谈龙说节的趣味,有些老人和新婚夫妇在这一年还期盼着添个龙子或龙女呢!


作者:刘金英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