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相约春天的盛会,唱响奋进的强音。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北,视察指导工作,慰问灾区群众,谆谆教导指引前进方向,深切关怀情暖百姓心田。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河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沿着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的足迹,走进生产一线、港口码头、村庄社区,倾听一个个奋斗故事,喜看家乡新变化,展现燕赵新图景。



2月27日,无人机航拍位于雄安新区昝岗片区的中国铁建中心项目。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雄安新区昝岗片区


未来图景 扑面而来


2月27日,驾车从雄安站往西南方向走,昝岗组团雄安站枢纽片区2号地块,铁建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紧挨着项目建设现场,一栋外形素雅大方、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格外引人注意——椭圆形的玻璃穹顶、纯白色外墙,四周园林掩映。“这是去年12月启用的雄安自贸试验区交流展示中心,也是雄安新区首批零碳示范建筑。”中铁建河北雄安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计划运营部负责人杜玉旺迎上前来。


“现在这里特别‘火’,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游客来参观,通过展馆了解雄安。”杜玉旺说,雄安自贸试验区建设成就、招商引资政策、未来发展图景等在展馆里有集中展示。


除展示功能外,这座建筑本身的含“科”量极高。“这栋大楼如同一个生命体,通过各种技术组合,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走上展示中心二楼,杜玉旺指着屋顶说,光伏玻璃采光天窗和楼顶满铺的光伏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了建筑电力能源的自给自足。建筑光伏一体化、地源热泵、通风廊道、保温遮阳、蓄能水箱等技术组合,让这座大楼拥有了“绿色核心”。


“各方来客走进这里,一定会感受到雄安新区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气象!”杜玉旺介绍,这座由中国铁建承建的交流展示中心将为周边产业导入、交流招商和企业疏解等提供支撑。


如今,在雄安站四角的片区内,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能建等央企和国企的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正逐步显现出这一片区站城、产城、绿城融合发展的雏形。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乘高铁前往雄安新区,抵达后首先考察了雄安站的建设运行情况。总书记指出,雄安站是雄安新区的交汇车站,要进一步完善联通雄安站和雄安新区的交通“微细血管”,提升人流物流聚集和疏散的效率。要把昝岗片区建设成为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让各方来客一到雄安,就能感受到雄安新区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气象。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昝岗管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宋力勋心潮澎湃、备受鼓舞:“2024年,我们将围绕‘提形象、建功能、抓开发、引产业、强管理、出政策’六个方面目标,以抓项目建设为工作重点,推动人才、资金、产业、功能等要素集聚昝岗片区。加快推进中交未来科创城、中能建新能源生态城、铁建中心三个市场化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力争再出让并开工若干市场化项目,形成热火朝天的片区开发建设场面。”(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2月28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便民服务站,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梳理“民情台账”。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


一本“民情”账 温暖百姓家


“张大爷,张奶奶的腿怎么样了?”


“好多了,多亏了你们帮忙!”


2月28日上午,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64岁的居民张振刚来到党群服务中心,找到社区工作者刘家华,专程向他表示感谢。


张振刚和老伴儿张小生无儿无女,是社区重点帮扶的独居老人。1月26日,张小生不小心把腿摔折了,当即把求助电话打给了对他们进行结对帮扶的刘家华。


得知此事,刘家华立刻把情况记录在社区“民情台账”上。住院的一周多时间里,他多次到医院给老人捎东西、复印证件、跑办各种手续,年前还帮忙把张小生老人接回了家。


一本“民情”账,联结千万家。2023年以来,南文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伟肖带领社区工作者对11个小区6759户居民开展2轮“地毯式”大走访,同时常态化组织社区工作者、楼门长收集居民诉求,一户一档建好“民情台账”,迄今为止已整理更新住户信息8万余条。


根据大走访采集的“民情”信息,南文营社区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1+1”志愿结对帮扶活动;联合社区卫生站、雄安印象里志愿者联盟开展慢病随访、爱心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养老驿站、邻里驿站等场地给老年人提供多样服务……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文营社区考察时强调,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见到南文营社区尚德花园居民肖秋云时,她刚刚下班回家。肖秋云今年47岁,过去在容城县一家服装厂打工。雄安新区设立后,原有的服装厂拆了。2021年底,肖秋云回迁到南文营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陈楚嵘通过走访了解到她的就业需求。


“没过多久,陈楚嵘就帮我联系到附近一家单位做保洁员,每月工资3700元,还能双休。”肖秋云告诉记者,这几天她又通过社区零工驿站,联系到一家汉堡店,周末做兼职面点师贴补家用。


王伟肖介绍,南文营社区通过党建联建方式,集中打造了社区食堂、邻里驿站、红色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等一批邻里级公共服务设施,与学校、便利店、菜店、药店等共同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河北日报记者 解丽达)



2月29日无人机航拍的雄安新区白洋淀旅游码头。 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雄安会展中心雄安厅


白洋淀上风光好 水清鸟翔入画来


冬去春归,冰雪融化,“华北明珠”白洋淀萌动着春意。成群的水鸟扑棱棱飞过,激起的涟漪在水面一圈圈扩散。高空俯瞰,早春的白洋淀波光粼粼、风光旖旎。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考察。当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会展中心雄安厅,结合沙盘、视频短片,听取雄安新区整体规划建设进展介绍,了解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及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等工作进展情况。


彼时,雄安会展中心雄安厅的展板和视频,展现着白洋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如今,白洋淀野生鸟类、鱼类持续“上新”,“荷塘苇海、候鸟天堂”胜景再现。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河北省出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压实全流域38个县(市、区)责任,实施清淤疏浚、百淀连通、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有效治理淀中村、淀边村生活污水,建立常态化补水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月27日,安新县端村镇西堤村村民冯二伟又在淀边巡护。他是安新县一名护鸟志愿者,这几年明显感觉到栖息白洋淀的野生鸟类越来越多,连“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都从候鸟变成留鸟。


目前,淀区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水平,野生鸟类达到了276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


2月27日,负责污水处理站运维的工作人员张萨来到圈头乡桥西村西侧的桥西1号农村污水处理站,检查机器运转情况,站内两排巨型蓝色“大桶”特别打眼。“这些大桶是用来收集、净化附近村民生活污水的。”张萨说,“这个处理站处理的生活废水,水质达到Ⅳ类标准,还能再利用——顺着管网输送到淀外的湿地公园。”


2023年,安新县组织实施农村污水治理提升项目建设,完成8个乡镇37个村的污水处理场站、污水处理主管网和支线管网的建设,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如今,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白洋淀边村民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要想让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光彩永驻,必须统筹城水林田淀草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2月27日,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的黄骅面花非遗工坊,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面花。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摄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


面花工坊里 旱碱麦飘香


2月27日,记者来到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跟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走进了黄骅面花非遗工坊。


“去年10月,黄骅面花非遗工坊投用。”刘玉锁说,“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


当时,田埂边的长桌上,摆着不同品种的旱碱麦种子及挂面、面粉、面花、全麦面包等。总书记仔细察看,问道:“旱碱麦做的面食口感有什么不一样?”


“和普通小麦相比,旱碱麦加工的面食麦香味比较重,有嚼劲,挺受欢迎的。”农技人员说。


“总书记强调,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鼓舞了我们的干劲。”刘玉锁说。


在黄骅面花非遗工坊,记者看到,4名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面花,村民张敏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着。


和面、揉面、磕花、蒸制……工作人员黄丽颖一边制作面花,一边向张敏讲解着制作面花的相关工序。不一会儿,一屉有龙、鸡、鱼、元宝等造型的面花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面花的形状很多,创意新颖,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张敏说,黄骅面花非遗工坊不仅加工销售面花,还注重传承面花制作技艺,她已经参加过两期公益性技能培训,今天又来学习了。


今年55岁的张敏爱做面花、爱吃面花,每年临近春节,她都会给亲戚朋友蒸制面花,并一直想建个面花加工坊。


“我虽然会蒸制面花,但还是传统的做法。在黄骅面花非遗工坊,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的面花制作技艺,还可以了解面花的市场需求。”张敏说。


黄骅面花非遗工坊由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该公司副总经理黄丽颖介绍,公司创始人孙建军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带领团队将推广非遗文化、促进群体就业、做大特色产业相结合,将传统面花制作技艺与当今社会文化相结合,让传统面花之美通过产品创新展现给大众。


后仙庄村有4300余亩耕地,其中大部分种的是旱碱麦。刘玉锁说:“黄骅面花的原料是旱碱麦。去年,村里种植的旱碱麦实现了大丰收。如今,建起了黄骅面花非遗工坊,这是好事。我们村将来可以依托工坊搞旱碱麦深加工,延伸旱碱麦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2月28日,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装船机正进行煤炭装船作业。河北日报记者 戴绍志摄


黄骅港煤炭港区


双向航道拓宽 港口能力增强


2月28日9时许,记者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渤海之滨,海风劲吹,7万吨级东疆游号船舶停靠在码头,装船机源源不断地将煤炭输送到船舱。


机器轰鸣声中,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二部技术设备科副科长韩士红来到煤炭装船作业现场,检查装船机运行情况。


“煤炭从不远处的堆场通过取料机被输送到皮带机上,到达装船机后,再被运往船舱。在这些自动化设备的联动作业下,24小时就能装满这艘船。”韩士红说,确保整个煤炭运输作业高效运行,必须做好设备安全检查工作。


行走台车、俯仰大臂、驱动电机……对装船机的每个部位,韩士红都认真检查,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2023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总书记指出,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韩士红说,当前,他们正全力做好春季电煤保供工作,深挖生产潜力,科学安排作业计划,保障煤炭运输安全、通畅。


“2023年以来,黄骅港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建设7万吨级双向航道,实现7万吨级船舶重载双向通航。”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四级主管梁秀忠站在码头平台,指着远方说,“就在离这8海里的海面上,航道疏浚船正在紧张作业。”


2023年7月,长达11.48公里的7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工程在原有5万吨级重载双向航道工程的基础上将航道拓宽30米,进一步释放了航道通过能力,减少了大型船舶锚地等候时间,有力保障了大型船舶的通航安全,为煤炭运输提供了通航保障。今年1月份,黄骅港煤炭港区实现煤炭装船1881.4万吨,同比增长13.2%。


“今天中午,公司生产一部停靠102号码头泊位的船舶将按计划完成装船作业”“停靠103号码头泊位的船舶计划装载5万吨煤炭,目前已经装载4万吨,还差1万吨,今天入港的煤炭列车要优先保证该船备煤”……在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公司生产计划员高波正通过电话向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主任陈建立汇报当日煤炭作业计划。


“我们将时刻坚守岗位,保质保量完成煤炭运输作业,为春季电煤保供运输贡献力量。”高波说。(河北日报记者 戴绍志)



2月28日,董彩英在涿州市永济秀园小区的食堂打饭。 河北日报通讯员 熊华明摄


涿州市永济秀园小区


锅炉房大变身 “餐娱中心”真便民


2月28日上午,涿州市双塔街道天桥街社区永济秀园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热闹非凡,棋牌室里座无虚席,羽毛球场、台球场和乒乓球场激战正酣,周边围满了观众。


“好球!”在乒乓球场,63岁的居民董彩英正和邻居对打,他们时而削球,时而扣球,激烈的对打场面扣人心弦。


“这么多年来,一直盼着小区里能有个室内乒乓球场。”董彩英说,她从小就爱打乒乓球,上小学时还获得过全校比赛冠军。由于小区里没有理想的运动场地,除了早晚出去遛遛弯儿,她大部分时间都“窝”家里,或者读书,或者上网看新闻。


去年,涿州市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永济秀园小区139户居民受灾。同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该小区,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来到董彩英家看望慰问。离开小区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风雨之后见彩虹。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让董彩英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双塔街道对小区的功能设施进行了重新规划,对废弃的锅炉房进行改造,建成了面积600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和120多平方米的小区食堂,去年11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董彩英说,这里既能打牌、打球,还能就餐,因此被居民称为“餐娱中心”,“无论什么季节和天气,都能过过球瘾了。”


中午时分,董彩英径直去了与老年活动中心一墙之隔的小区食堂。食堂整洁宽敞,能容纳七八十人同时就餐。当天的午餐荤素搭配,有十来个菜,还有三样主食。


花了7.5元,要了两个素菜一个枣窝头、一份小米粥,董彩英吃得津津有味,“这里干净卫生、营养搭配、价格公道。家里人少,自己在这里吃饭很方便。”


“在家里看书、上网累了,就来活动中心打打球,活动活动筋骨,中午或晚上不愿做饭,就去小区食堂。”董彩英说,“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小区设施更加完善。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了。”(河北日报记者 林凤斌 通讯员 熊华明)



2月27日,涿州市万全庄村村民付继豪家的新房正在加紧施工。 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摄


涿州市刁窝镇万全庄村


新房逐渐“长高” 日子更有奔头


人勤春来早。2月27日,在涿州市刁窝镇万全庄村,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


“复工才几天,房子已经起这么高了!”在村北头,村民付继豪正在自家新房前指挥施工,看着新房一天天“长高”,已经出地面3米多,他满心欢喜。


去年10月,付继豪家的房子就开始动工,但冬天气温低不得已停了工。“正月十五一过,我就让施工队复工了。照这进度,预计‘五一’前主体就能完工,夏天就能搬进新房啦!”付继豪说。


去年,涿州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万全庄村成了重灾区,全村311户全部受灾。付继豪家的老房子地基沉降、墙壁断裂,被鉴定为D级危房,需要拆除重建。


“当时,全家人还担心今后的日子咋办,但政府把各项工作都想在前头,把咱的顾虑都打消了。”付继豪说,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出台了灾后恢复重建政策,不仅为重建户免费提供2吨钢筋、20吨沙子,每吨水泥还补贴80元钱,“村里还牵线联系了多个价格优惠的施工队,让我们自由选择,尽快拆旧房盖新房。”


洪涝灾害中,万全庄村“两委”的办公房受损严重,村党支部书记杨海军家成了临时办公地。在他家客厅,一张“万全庄村受灾房屋平面图”非常显眼。记者注意到,在代表D级危房的暗红色块上,贴有不少黄色小星星或小红旗。


“小星星代表已开工的户,小红旗代表已封顶的。”杨海军说,目前,全村需要拆除重建的139户已有45户动工,其中12户已封顶。“这几天,还有30户就要开工,村里已将免费的沙子和钢筋分发到户。今年入冬前,所有重建户都能搬进新家。”


“万全庄重建之所以快速稳健而有序,离不开总书记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关怀。”杨海军深有感触地说。


去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万全庄村,走进房屋重建施工现场,询问受灾损失、施工进展、租房过渡等情况。“总书记鼓励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加快恢复重建、推进乡村振兴’。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坚决抓好灾后恢复重建,让全村人的生活迈上一个新台阶。”杨海军说。


村庄面貌提升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自来水管道改造……翻开杨海军的工作日志,只见上面记录着一件件开春要办的事项。


杨海军说,眼下,不仅村“两委”班子开足马力谋划重建事宜,全村人也都抖擞精神充满干劲,“有的忙重建,有的忙生产,大家对未来生活都有了新打算。”(河北日报记者 寇国莹)



2月29日,石家庄四药集团研发中心溶出检测室,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孙立杰(中)带领技术人员开展新药片剂的溶出度试验。河北日报记者 董 昌摄


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


加强基础研究 生产“中国好药”


“纳米子弹”是个啥?它是石家庄四药集团采用纳米制剂技术研发的纳米级药物颗粒,能对病变部位实施精准有效打击。


2月29日20时,石家庄四药集团研发中心溶出检测室,SYN-045新药片剂的溶出度试验还在继续。


看到智能监控大屏上的数据一直在达标范围内,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孙立杰笑着告诉记者:“这款新药溶解性低,人体不易吸收,但是用上‘纳米子弹’技术后,吸收效果的提升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SYN-045是石家庄四药集团完全自主研发的抗肺动脉高压一类新药。为了起到应有的治疗作用,孙立杰用特殊装置把药粒从10微米粉碎到100纳米,还给药粒表面裹上特殊材料,不仅解决了吸收问题,还能使药粒快速吸附在病变部位表面。


正因为有了新技术的加持,1月26日,SYN-045新药片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我们开展了上百组动物实验,这款新药在动物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均超过了进口同类药。”孙立杰说。


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创新驱动的,不止石家庄四药集团一家。走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里,空气中到处都是创新的味道。去年,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多项新突破: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mRNA疫苗,填补了我国疫苗在mRNA技术路线的空白;轩竹生物研发的一类新药安奈拉唑钠获批上市……


“随着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日渐完善,园区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庆辉介绍,仅去年就引进了70个生物医药项目,总投资213.4亿元。


为了给企业搭建创新服务平台,石家庄高新区建成投用了拥有245台共享大型设备的中央创新区,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国家药监局特殊药品检查中心、省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检验审评中心签约落地,启动建设了科技创新谷项目。


创新快一步,发展提速度。前不久召开的石家庄市两会上,又传来好消息:2023年,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率先跃上千亿量级。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