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张氏清吏部文选司郎中张国枢墓志铭盖。


枣林张氏明太仆寺正卿张文熙墓铭(部分),清康熙版《景州志》截图。


景县留智庙镇前枣林村,是个古老的村子,自明永乐初寿光张原鲁率族人遵移民诏令卜居于此,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黄河冲积平原与运河滋润的古條热土上,张氏族人筚路蓝缕,耕读传承,历五世一百数十年,于明代中期崭露头角,又过了一百余年,至清乾隆年间,已成为簪缨继世、仕宦联袂、载誉州乘、光耀京畿的江北著族。据《张氏族谱》及景州旧志,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张氏取得科名(包括进士、举人及各科中式者,恩赐、捐输、因功授科名者)出仕为官者达374人。自1998年始,我开始搜集有关资料,由最初一鳞半爪的线索,逐步集腋成裘,走进张氏家族文化的殿堂,因年代久远而湮没于浩瀚典籍的昔日辉煌,逐渐显现出清晰多彩的历史底色。


在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出仕为官的人中,枣林张氏有科名的296人(不含庠生、武生),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类:进士2人,举人16人,监生214人,贡生64人。这两名进士,一个是第八世张文熙,明万历壬子科举人,癸丑科进士,历官知县、监察御史、江南巡按、太仆卿、资治尹、大中大夫。一个是九世张国枢,明崇祯乙亥科拔贡,己卯科举人,庚辰科进士,清留用,历官知县、刑部山东主事、吏部稽勋司郎中、吏部文选司郎中、奉政大夫。这两人论科名是最高的,论官职和地位也是最显赫的。


封建社会,在父辈官荫的庇护下,子孙可以承袭科名和官爵;在子孙官秩的光耀下,祖、父辈可以得到诰封和追赠。如八世张文熙,官至太仆寺卿(从三品),其妻封氏赠淑人,其父七世张应豸,累赠大中大夫,母亲王氏累赠淑人。其祖父六世张守用,赠大中大夫。八世张文卓因为张氏家族的荣耀和显赫,在国家庆典之年,有机会作为恩贡入国学读书,授候选训导;同时因儿子的官职敕封徵事郎,因孙子的官职赠朝议大夫,他的夫人郑氏赠孺人、晋赠恭人。上述统计数字,不包括因封赠而得官者。


张氏族人家学深厚,读经尊儒,非常重视个人的修为,为官者大都有不错的声誉,有的还载之方志,流传至今。


八世张文熙,任乐安、东阿县令时,因德政擢拜监察御史。在巡按南直隶期间,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受命还京稽查光禄寺,因政绩晋升太仆寺卿。太仆寺执掌马政,事关国防大计,到任之后,核定编制,裁减冗员,革除为害于民的马政,马民负担大为减轻。他不惧当朝权贵,将景州百姓盐务负担沉重的情况上奏朝廷。经他据理力争,景州盐丁、盐商的费用减少过半。这种正直务实的作风为当权者所不容,最后不得不辞官回乡。他回到枣林故里,在村外建了一座宅院,几案陈列经史图籍,阅读吟诵整日不辍,就是门生故吏也难谋其面。文熙对他的老母亲孝顺备至,同邻里和睦相处,一到歉年,就拿出自己的存粮救济有困难的人,人们都尊敬地叫他“雪菴先生”。


九世张芝眉,字尧彩,贡生。安庆府知府任上,寡妇某氏仅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同族为谋取她的家产,杀死她的儿子沉入长江。寡妇诉冤公堂,但苦于没有证据而不能将凶犯缉拿归案。张芝眉微服私访查明案情,将死者的尸体打捞出来,下令逮捕凶犯。长江是漕粮运输通道,安庆是漕船停泊的重要码头。过去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艘过往漕船都要赠送给知府金六十两。张芝眉认为这是变相收受贿赂,将礼金退还船主,并将禁绝这一弊端的公告刻于石碑之上,让继任者引以为戒。张芝眉弟张芝馥,贡生,授陕西广宁府碾伯县知县。这是个新设置的边远县份,文化落后,百姓不懂礼仪,耕作技术停滞在原始状态,生活十分贫困。张芝馥到任之后,用儒家道德规范教导百姓,组织他们开垦荒地,把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方法传授给他们,地方财物分文不受,得到当地百姓的好评。


十世张羽绂,字赓佩,镇江府通判,为政清明,时人称道,百姓立功德碑。后擢裕州、临清州知州。在任期间,依靠自己的俸禄维持生活,地方之物丝毫不取。《临清志》记载说,他为官期间“所用一床、一几、一盎、一缶、一麦、一粟皆泛舟取之于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临清水灾,他变卖家产,购买粮食救济灾民。还自己出钱帮人赎回卖掉的女儿。康熙帝南巡驻跸临清,深为感动,赐予蟒衣、诗扇以示褒奖。


十世张嵩年,字中岳,贡生,博士弟子员,官至户部员外郎。旧志载其为官清廉,公道正派,为吏部列为提拔对象,他视而不见,辞职归里。其父死后,对弟弟华年十分关心。华年子女较多,生活困难,嵩年卖掉家财,助华年子女婚嫁。灾荒之年,拿出家存余粮救济穷困乡亲。县兴修惠民渠,缺乏资金,立刻倾囊相助。


十二世张为矱,字升同,贡生,历任桂东、安化、善化、长沙、淄川、兰山、历城知县,宁州、登州知府,署登、莱、青兵备道守备。在任安化县知县时,夜间听到妇人哭啼之声,立即连夜审理刑狱案卷,发现一寡妇被杀案久诉未结。第二天微服出访,经一番周折,查清案由,将凶犯抓捕归案。旧志称其在任期间,“所治郡邑,奖拔士类,抚恤穷黎,惩蠹役、靖讼师,善政不可枚举。”


十五世张畇,字林西,举人,任河南封丘县知县时,有一户人家,日子过得很是富裕。有个县衙差役上门,说在他家农田里发现一具尸体,要他出钱摆平此事。张畇接到报案,亲赴现场勘察,认定有人移尸于此,此人正是那个指认报案的衙役。面对确凿证据,蠹役只得低头认罪。封丘曾发生“无生老母”案,很多人因此受到株连。张畇重新审理案卷,为冤屈之人平反昭雪。一年,河南旱、蝗交集为灾,封丘百姓心急如火。张畇亲率百姓祷雨,组织百姓捕灭蝗虫。为调动百姓灭蝗的积极性,由县衙出钱收购飞蝗幼虫。几天后天降大雨,百姓灭蝗的情绪更加高涨。这一年虽然旱、蝗肆虐,封丘仍是丰年。张畇在任下北河同知时,多次受命组织大的水利工程。张畇精心施工,节简开支,甚为上司所依重。张畇居官三十多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致仕还乡,优游林下,不问外事,整理自己的诗作和其他著述,编成《琐事闲录》四册刊行于世。


在张氏族人中,亦有视功名为粪土的人。如十三世张頫,字睦庭,号仲亭,乾隆戊子(1768年)副榜。按当时的定制,副取举子是可以入仕为官的,张氏族人就不乏其例。但他“绝意仕进”,笃于交友,乐于助人,专心致力于古文诗词的研究和写作。捐出上等田地数十亩充为祭祀专用公产,还经常拿出粮食赈济亲友、族人。甲午年(1774年),运河决口,大水冲毁了房舍和农田,很多人生活无着,束手待毙。见此情景,他倾其所有帮助乡亲度灾。晚年笃信佛宗,自画头陀像,题诗于上。有《正味斋全集》流传于当世。


作者:邓文华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