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宋史故事,忽生些许感慨。国恒以弱亡,汉独以强亡。刘汉赵宋,强与弱,颇为相像。同样中道波折,却都气数未尽,继而绵延百年。文治立国的“弱宋”,享国三百多年,国祚竟比盛唐还长,仅次于武力称雄的强汉。


宋朝掌故被小说家渲染太多。譬如声势浩大的梁山泊,宋江、武松与方腊,家喻户晓。实则擒方腊的是韩世忠,当时还是跟随童贯平叛的小军官。说到权宦童贯,太监掌兵出使,已不多见,又能拜相封王,着实罕见,算是既坏又能的典型。


宋朝颇有温情,厚道有加。看惯了人头滚滚的青史,赵家得来天下,显得很不寻常。赵匡胤兵变陈桥,黄袍加身,只夺权不杀人,以最少的流血完成了改朝换代。这边说你不行,下来吧;那边说那给你,上来吧。从后人视角看,简直跟闹着玩似的。宋朝的皇帝不大厚黑,既对前朝柴氏礼遇有加,世袭荣华;又在觥筹交错间,将军勋贵优哉游哉做了富家翁。


这些大概与宋朝开国没有经历太多杀戮有关,没有你死我活血雨腥风的斗争,也就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昨天我跪你,今天你拜我;昨天是君臣,今天成同僚。大家不过是换了个更像样的主子而已。然后继续舞文弄墨,读书酣饮,甚是融洽。如果不算立国初期攻川蜀、进两广、收南唐、灭北汉等统一的战争,重文抑武的宋朝不好战、不嗜血,打不过,也不愿打。大概也因赵家兄弟久经沙场,深知刀剑是鲜血喂出来的,将军是人头堆起来的,搞大了恐怕就不是几杯酒能解决的了。所以,赵宋官家宁可攒钱筹银赎买失地,也不愿去搞武力收复,宁可岁贡磕头,甚至向辽金喊爹称侄,也不愿多开战端。


然而,这个不愿打仗的王朝,却有打不完的仗。就像一直与人为善,别人却总是找碴掐架。没辙了只能硬着头皮支应一阵,然后见好就收。战争无休无止,和平弥足珍贵。这样的宋朝,名将名相并不逊色,而且更有性格。北宋如曹彬、狄青、潘美、杨业,南宋有张浚、宗泽、吴玠、岳飞,等等。文臣宰辅更不用说,从赵普、寇准、范仲淹,到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再到李纲、韩侂胄、文天祥,个个声名赫赫,星光熠熠。


宋朝的人物几乎个个文武兼修。比如范仲淹,岳阳楼上的忧国忧民太过深入人心,不经意间淡漠了庆历新政的变革与统兵征讨的英武。再如宗泽,一介文官,慧眼独具。不仅是岳飞的伯乐贵人,还能领兵抗金。军事天赋与能耐,可圈可点。还有唐宋散文八大家,宋朝独占其六,风头无两。宋的富庶、开明等历史的侧影,都让人觉得“隆宋”之说,所言极恰。

阅读这样的宋朝,让人心潮澎湃。相比起来一个叫虞允文的人物,倒是让人更为喜欢,顿生敬意。


虞允文原本是个中级文官,作为副手跟着去前线督战慰问。适逢新败,慰问的主官处置不当,主将被罢免离营,接任的还没赶到,一时群龙无首,慌作一团。金主完颜亮窃喜,迅速挥师南侵。胆如鼠、胸无谋的主官眼看大事不妙,索性当了缩头乌龟,硬把虞允文推到了前面。当此关头,虞允文不顾劝阻,执意亲临军营,还自告奋勇地从慰问团代团长变成了没有授权的临时指挥官。书生意气十足,胆略气魄十足。


赢了越俎代庖,输了背锅活该。然而,时势造英雄。注定要做历史人物的虞允文,压根就不这么想。他召集将士,紧急部署,晓之利害,动以情理,陈兵长江,背水一战,把一盘散沙变成了严阵以待。大大咧咧的金军,大出所料,铩羽而归。采石矶大捷后没几天,败给书生的完颜亮,又遭兵变被杀,成了历史笑柄。文官演武戏,儒雅英雄气。此后虞允文俨然战将一般,守镇江、防川蜀,成为书生领兵、出将入相的传奇。难怪毛泽东赞其“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明朝完人王阳明,南宋词宗辛弃疾,都是虞允文式人物。他们书写清风明月、古往今来,也挥斥金戈铁马、经世济民。提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有雄心,有壮志,有韬略,有力行。立德、立功、立言,与世不朽。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文以道俱”。


斯文正气让人通透,内讧窝斗可恨可叹。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主上猜忌,群僚吵闹。秦桧害死岳飞,人人熟稔。名将名相张浚陷害良将曲端,韩世忠也曾嫉恨岳飞功盛。文天祥被俘后,仍然铁石忠肝,一身气概。元庭拿他没办法,杀不得,劝不降,打算放出去做个道士,结果同为状元宰相的南宋降臣留梦炎却补刀落石。甚至连千古伯乐、正直名臣欧阳修,竟也为了打压武将势力而以攻击忠耿的狄青为能事。


宋朝的党同伐异,似乎不亚于前朝的藩镇割据。诸如岳飞等生前被提防构陷,死后却加封追谥,极尽哀荣。输赢谁人定,成败又何凭?当世之遇与千秋之名,究竟谁人两全。想来,读史大概就是这样,既血脉偾张,又心下戚戚。倘若不是为大道人心,又何必争长道短。


作者:曹宝武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