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学雷锋纪念日,我所在的万寿路社区搞了一次“图书交换”活动。那天我带去了5本书,换回一本我喜爱的《徐霞客》的小册子。此书是北京人民出版社为纪念徐霞客逝世380周年而再版的“新编历史小丛书”。在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做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徐霞客当年的旅游探索更彰显出时代意义。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霞客”是他的“号”,大名徐弘祖(1587-1641),字振之,明代著名的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游历探索中国大地山川30余年,并撰有《徐霞客游记》一书。现代评论家认为:徐霞客开辟了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游记》一书则是记载地貌、地质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时也是记录风景资源的重要文献,摹景抒情都有独到的地方,文辞优美,堪称文学佳作。近年来,人们赞誉徐霞客为“游圣”,许多发烧“驴友”以徐霞客为楷模,访幽探胜,踏遍中国大好河山。


徐霞客从22岁时起,直至54岁去世,一生探险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足迹遍于现在的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至云贵等地。其在地理学上的贡献,是他首先确定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纠正了《禹贡》的旧观点;还有他对于西南广大地区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对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差异以及其成因,都有详细的科学记载,无疑是世界上有关石灰岩地貌的最古老的文献。其旅游探索的恒心意志,乃至临危不惧的超人胆魄,都令人望尘莫及。如徒步跋涉,登危隘、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常遇到令人惊骇的事,比如在广西融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的真仙岩(今劳动洞)后的暗洞中,徐霞客遇见巨蛇挡道横卧,不见首尾,他坦然置之,索性从蛇身上横跨过去,竟自进入洞中……


徐霞客的可敬之处还在于,无论在何等艰苦环境下,每天他都要把当日经历和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余里,晚上还要在危垣破壁之下,点起豆大的油灯进行写作。甚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时候,他还要燃枯草照明坚持写游记,以日记的形式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游历观察记录。遗憾的是,徐霞客生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之时,他苦心写下的游记无人赏识。特别是在他去世3年后,清兵入关南下,其长子也死于乱兵之中,《游记》原稿大多散佚。幸亏徐霞客幼子徐寄,苦心收集整理,才将辗转散失的文稿刻印成书,留下了这本部分残缺的《徐霞客游记》。


话说回来,徐霞客一生登临了那么多名山大川,旅游探索经历也那么惊心动魄,后人把《徐霞客游记》称之为“奇人奇书”。本文为什么不一一详述,却单单提到徐霞客与鸡足山呢?说起来另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徐霞客晚年,曾计划用4年的时间远赴西南诸省作万里远游。恰好江阴应福寺的高僧静闻,也早有远朝云南“天开佛国”鸡足山的宏愿,并刺血写成《法华经》一部,准备送往佛教名山供奉,于是恳求和徐霞客结伴同行。这也是徐霞客在长途旅行中的唯一伴侣。徒步跋涉,人迹罕至,异常艰苦,“食无盐,卧无草”,静闻不幸在行至广西南宁时病逝。临终前,静闻恳求徐霞客把他的骨灰和经书背负到鸡足山,完成他的遗愿。


明崇祯十一年12月,徐霞客经过千难万险,终于抵达了鸡足山。这件事感动了鸡足山的僧众,也感动了千百万后人。人们把静闻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供奉在悉檀寺,把静闻的骨灰埋葬在了鸡足山的文笔山脉,并建墓塔纪念。徐霞客默默地祷告:在我们永别的时候,我答应把你的遗骨带到鸡足山,现在我兑现了承诺。在寂静的山谷,每夜都有杜鹃悲鸣,好像在为你没有完成自己的意愿而哀伤。“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就是徐霞客《哭静闻禅友》中的诗句。


鸡足山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处云南大理风景名胜区。2015年9月,我曾有幸登临此山。鸡足山前临洱海,后靠金沙江,山势顶耸西北,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因宛如鸡足之形而得名。当我瞻仰了静闻高僧的墓塔,想起与其生死之交的徐霞客,唏嘘不已,心中的感动无以言表!如果说徐霞客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以及他在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作出的超越前人的突出贡献,令后人敬仰折服,那么他高尚的人格和信守承诺的精神则让今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诚信是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不分国家、不分行业的普遍价值。诚与信相连,不可分割。诚信是为人做事的准绳,取信于人的法宝啊!


作者:张锡杰  编辑:李耀荣